一個社會主義國傢對其他國傢或地區由於貿易、非貿易以及資金往來等對外活動而發生的國際間貨幣收入和支出。在商品經濟條件下,隨著一個國傢對外經濟、政治、文化往來的日益發展,必然引起各國政府部門、團體、企業和個人之間的貨幣收支關係。如進出口貿易雙方需要結清貨款,提供勞務,進行投資,以及資金借貸或饋贈等,都會引起國際間貨幣收付,構成各國之間的國際收支。

  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國際收支無論是順差或逆差,對國民經濟的影響都是多方面的。如如果貿易順差過多,就等於把國內可以利用的產品和勞務提供給國外;如果再加上非貿易順差,就會造成外匯儲備激增,增加國內貨幣投放量,對物價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大量外匯存放在國外銀行,也將為外人所用。反之,貿易和非貿易出現逆差,外匯儲備減少,就會造成匯價下跌,迫使政府采取限制進口,采取高利率等措施吸引資金流入,這樣做,就將影響原訂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和其他有關問題。國際收支的狀況,對一個國傢經濟發展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社會主義國傢十分重視國際收支的狀況和平衡。各國都制訂國際收支計劃和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當貿易收支及其他方面收支出現問題時,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中國在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後,隨著對外經濟技術往來的不斷發展,在原來外匯收支平衡表的基礎上,編制瞭比較系統、全面的國際收支平衡表。社會主義國傢在編制國際收支計劃平衡表的項目和方法上與西方國傢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規定大體差不多,但由於社會主義國傢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貨幣大都不實行自由兌換,與實行市場經濟的、自由兌換貨幣的西方國傢在國際收支計劃和調節方面存在著某些性質和作用上的區別。兩者的差別如下:

  ①在編制長期國際收支計劃時,社會主義國傢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目標,用國際收支平衡的觀點來確定利用外資的規模,指導和組織外資的利用,匡算和安排還本付息的金額和時間以及處理安排好外貿、財政、信貸、物資等方面的關系,要比資本主義國傢的國際收支計劃具有較大的現實性和可靠性。

  ②當貿易和非貿易出現順差或逆差時,社會主義國傢運用調節和幹預的手段(如行政幹預、外匯管制、獎出限入、稅收、利率等措施)要比資本主義國傢更為有效,回旋餘地也大些。

  ③對資金輸出入的調節,一般不會出現西方國傢那種當某國貨幣可能升值時,大批資金湧入該國,迫使該國增發通貨來兌換這些資金,從而造成所謂“輸入性的通貨膨脹”,或當國外利率升高或其他原因,引起大批資金外流,造成儲備猛減,匯率下跌的情況。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國傢貨幣一般都不實行自由兌換,對資金自由輸出入的管理都有一定限制。

  ④國際收支的平衡,最終反映在一國的外匯儲備變化上,資本主義國傢為瞭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穩定,必需保持足夠的儲備,以保證對外匯市場進行幹預。而不實行自由兌換貨幣的社會主義國傢,在確定自己的合理的、適當的最低的外匯儲備水平時,可以不考慮幹預匯率這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