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作為物質生產主體的勞動者的生存、延續和發展的運動。勞動力生產是勞動者的生存、成長和勞動能力的培養、教育或訓練;勞動力再生產就是活的個體的保存和延續,勞動能力的恢復、更新和發展。

  勞動力再生產,也分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勞動力再生產在擴大的規模上進行,屬擴大再生產。勞動力擴大再生產,又分外延的擴大再生產與內涵的擴大再生產。前者指勞動者人數的增加,後者指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特別是在中國目前前的條件下,勞動力擴大再生產,應以內涵的擴大再生產為主,大力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有計劃地控制勞動者數量的增加。

  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必要條件,是勞動者個人的生活消費。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消耗的腦力和體力,隻有經過適當的休息和個人生活消費(滿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才能恢復。保證社會生產有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也必須通過個人消費,使勞動者能繁衍後代。勞動者素質的提高,除瞭依靠教育和訓練外,也要以較多的個人消費為物質基礎。

  在勞動者的勞動中,用於維持自己和自己傢庭成員生活、學習的必需的勞動,稱為必要勞動。在手工操作為基礎的小生產中,必要勞動全部由勞動者自己支配,勞動能力的培養,也是勞動者個人的私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一方面,由於以機器體系為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產對勞動者提出瞭新的、統一的智力和體力要求。使用機器的勞動者,不僅要年齡適當,身體健壯,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舊的、以傳授勞動技巧為目的的培養勞動能力的私人的、傢庭的方式,就不能適應新的需要瞭。另一方面,由於社會主義公有制與社會產品的有計劃的分配,產生瞭新的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方式,即社會化的方式,如免費教育、免費醫療、喪失勞動力的救濟和老年保險等。必要勞動中就有一個不斷增大的部分由社會支配。社會通過稅收或其他方式把勞動者必要勞動的一部分集中起來,然後以免費教育、免費醫療、喪失勞動力的救濟和養老金等方式付給勞動者。

  勞動力是社會生產的基本條件之一,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也是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基本內容之一,這對於社會主義生產來說,也是適用的。但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條件,與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條件,有著本質的區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力是商品,勞動者不過是勞動力商品的承擔者和出賣者,勞動者及其傢庭的需要,隻有在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限度內,才被視為是必要的。因此,勞動者及其傢庭的消費,隻能以勞動力的價值為限。一般說來資本傢不會容許勞動者及其傢庭的消費超過這個最高限度。不僅如此,資本傢為瞭榨取盡可能多的剩餘價值,還盡量把工資壓低到維持勞動者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以下,致使勞動者的勞動力有時在萎縮的狀態下維持和發展。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力已不是商品,勞動者也不再作為勞動力的出賣者存在。由於生產資料變成瞭公有財產,勞動者不僅是自己勞動力的承擔者和所有者,而且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和社會的主人。因此,勞動者及其傢庭的消費范圍大大擴大瞭。它不再受勞動力價值狹窄范圍的限制,而擴大到“為個性的充分發展所必要的消費的范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