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國傢與其他國傢和地區的經濟貿易聯繫。一般包括對外貿易和國際間的商業往來、國際金融和保險、國際信貸、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國際間的經濟技術援助等。

  社會主義國傢的對外經濟關係是建立在本國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它不僅受價值規律制約,而且受社會主義經濟規律支配,目的是促進本國的經濟建設,更好地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體現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平等互利、互通有無的關係,以及與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相互支援的關係。<

  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必要性 社會主義國傢要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主要原因是:①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形成和發展,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范圍必然要突破國傢的界限,出現經濟關系的國際化。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在當代,由於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國際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也必須適應經濟關系國際化的客觀要求,它不應該也不可能割斷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業已形成的國際間的生產與消費的密切聯系。

  ②社會主義革命往往是在經濟落後或隻具有中等發展水平的國傢中先取得勝利,社會主義國傢面臨的一個任務就是必須以最快的速度來恢復和發展經濟,以便在經濟上能盡快趕上和超過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傢。為此,社會主義國傢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必須充分利用和積極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廣泛地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以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增強社會主義的物質力量。

  ③對外經濟關系是社會主義國傢對外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可以有力地配合國傢外交政策的貫徹。為瞭建立和維護國際經濟新秩序,加強和發展南南合作,支援世界各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社會主義國傢也必須積極地開展對外經濟關系。

  開展對外經濟關系的作用 社會主義國傢開展對外經濟關系,對加速本國的經濟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①在現代的生產條件下,由於受到自然資源、經濟結構、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任何一國都不能全部滿足它本身的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社會主義國傢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也會出現某些薄弱環節,出現某些產品的短缺或剩餘。通過對外經濟交流,可以互通有無,調劑餘缺,促進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協調發展。②任何一國都有自己的生產優勢和劣勢,各國生產同一種產品的勞動耗費存在著差異,通過對外貿易,可以用本國的優勢產品去換取別國的優勢產品。這不僅可以為國傢多創外匯,而且還可以利用國際分工節約勞動消耗,增殖價值,為國傢建設積累資金。③各國在生產技術方面各有長短,通過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可以獲得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可以博采眾長,彌補自己的不足,提高本國的生產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加快經濟建設的速度。④在經濟建設中,社會主義國傢往往會出現資金不足的情況。通過國際信貸,有選擇地利用外資,是克服資金不足、加速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重要途徑。

  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歷史經驗 列寧非常重視開展社會主義國傢的對外經濟關系。他曾主張采取租讓制形式來吸收外資,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蘇聯工業化時期,斯大林利用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大量吸收外國資本和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設備,發展對外貿易,加強國際科學合作和技術交流,有力地促進瞭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現在,對外經濟關系已受到各社會主義國傢的重視。各國根據自己的國情,正在探索開展對外經濟關系的新形式和新途徑。

  中國對外經濟關系的發展,經歷瞭一個曲折的過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正處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階段,迫切要求發展對外經濟關系。但是當時以美國為首的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傢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和貿易歧視,迫使中國隻能大力發展與社會主義國傢的貿易和經濟合作,同時,開展同亞洲、非洲和香港地區之間的貿易。50年代中期,中國同西歐國傢的貿易往來逐漸增多,貿易額也有所增加,進口瞭許多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國內所需的物資材料。60年代初,中國的對外貿易逐步擴大到資本主義市場。1963年後,隨著國民經濟的調整和工農業生產的好轉,對外經濟關系有瞭較大發展,先後與100多個國傢和地區建立瞭貿易關系,接受中國經濟援助的國傢達到30多個。1966年以後,由於“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的對外經濟關系受到嚴重影響。對外貿易連續五年下降、徘徊,從1972年起才有所恢復和發展。但是,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作為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措施,提出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利用兩種資源──國內資源和國際資源,要打開兩個市場──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要學會兩套本領──組織國內建設的本領和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本領,從而使對外經濟關系出現瞭新的局面。

  到80年代初,中國已同世界上170多個國傢和地區有瞭貿易往來,其中80多個國傢同中國簽訂瞭政府間的貿易協定和議定書。1985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已達696.1億美元。近幾年中國擴大瞭吸收外資和引進技術設備的形式,除瞭利用外國政府和世界金融組織的貸款外,還舉辦瞭中外合資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與外國合作勘探和開發海上石油,建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開展補償貿易,等等。還本著“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的原則,積極開展南南合作。

  中國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主要原則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傢,又是發展中國傢,在發展對外經濟關系中要堅持以下幾項原則:

  ①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原則。實行對外開放,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的目的是為瞭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

  ②統一計劃、統一政策、統一對外的原則。強化中央政府職能部門的職責權力和集中管理,制訂和完善各種法規、條例,同時實行政企職責分開,正確處理國傢、地方、企業三者的利益關系。既要充分調動各方面開展對外經濟活動的積極性,又要防止不合理地自相競爭的現象出現。

  ③政治需要與經濟利益統一的原則。在對外經濟關系中,要求把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與平等互利、講求經濟效益的原則統一起來,避免把經濟與政治等同起來或完全對立起來的做法。

  ④在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國傢的先進技術和科學經營管理方法的過程中,對於資本主義的腐朽制度、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和生活作風,要堅決抵制。在開展對外經濟關系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反對任何崇洋媚外的意識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