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發展過程中,城鄉之間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存在著的重大差別的消失。它是向共產主義高級階段過渡的條件之一。

  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分工,在人類歷史上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這種分工的產生,是社會經濟的巨大進步。但在存在私有制和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中,城市和鄉村之間存在著利益上的根本對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起來以後,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產生和地主、資產階級的消滅,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對立立的基礎已被消除,為社會主義的互助合作關系所代替。通過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社會主義商品交換的發展,城市給鄉村提供先進的勞動資料和豐富的日用消費品,同時在科技、文化、教育方面幫助鄉村;鄉村則將日益增多的糧食、原料、蔬菜和各種農副產品供應城市。城鄉之間的商品交流日益擴大,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但是,城市和鄉村之間的本質差別,在社會主義階段仍然存在。這主要是由於,在城市中,生產資料和流通資料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占統治地位,現代化的工業、交通樞紐和商業、銀行、公共事業、文化教育事業等等集中於城市;而在鄉村中,則是生產資料和流通資料的集體所有制占統治地位,主要發展集體或個體的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各種中小規模的工副業,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都不如城市。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這種差別,是社會主義國傢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決定的。隨著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生產資料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城鄉之間的本質差別將逐漸縮小,最終達到完全消失。城市和鄉村之間的本質差別的消失,不是通過消滅城市,而是通過把鄉村的經濟和文化水平逐漸提高到城市水平的途徑來實現。在中國,現階段主要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農業和農村建設,發展鄉鎮工業、商業和第三產業,建立和發展小城鎮,提高農村文化教育水平,等等,逐步縮小城鄉差別。

  城市和鄉村之間本質差別的消失,並不意味著它們之間一切差別的消失。在經濟和文化高度發達的社會裡,也必須有全國范圍的和不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這些城市仍將星羅棋佈地屹立在全國的廣大土地上。同時,由於歷史淵源和地理環境等的差異,也使得城鄉之間的非本質差別不可能全部泯滅。

  

參考書目

 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