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國與外國間經常發生的經濟交易,列在國際收支經常往來帳戶中的項目。簡稱經常專案。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編制的《國際收支手冊》,經常專案分為三類:①商品輸出入,指有形的實物商品,又稱有形貿易。商品輸出入的發生,以商品所有權轉移為標準,而不是以商品出入國境為標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輸出商品以船上交貨價格(離岸價格)計算,這與一般貿易統計相一致;但輸入商品不是以成本加保險費運費價格(到岸價格)計算,也是以船上交貨價格計算。。因此,在輸入商品所支付的金額中,運費和保險費等列為勞務支出。②勞務,由於勞務不是具有實物形態的商品,故又稱無形貿易。勞務項目內容復雜,主要包括各種運費、保險費及保險賠償金以及其他費用的收支;也包括旅遊、使領館費用及其他類似費用(其中有勞務也有商品);還包括投資所得,即直接投資的利潤和參股者的股息收入等。③單方轉移款項,即無需償還的資金流動。包括私人的和官方的兩種。前者如僑民匯款;後者如政府間無償援助、政府對國際機構的繳納款和政府對私人的贈與款等。

  各國對經常項目的歸類並不完全一致。中國將國際通稱為勞務的項目歸入非貿易往來。

  經常項目中商品輸出入的差額為貿易差額,輸入超過輸出為逆差,反之為順差。影響貿易差額的因素有:本國貨幣匯價變動,本國金融財政狀況,本國商品競爭能力,外國經濟波動,國際主要原材料供應變化,等等。大量、持續的貿易逆差對本國經濟有不利影響。

  勞務收支通常也有差額,可正也可負。有些國傢在無形貿易上有較大凈額收入,如一些西方國傢,雖有大量貿易逆差,但由於以往資本輸出很多,因而每年從外國取得相當規模的投資收益,可抵補貿易逆差。商品和勞務兩類合並計算,得出商品勞務差額。

  商品勞務差額上再計入單方轉移款的收支差額,就是經常帳戶差額,即經常項目差額。這個差額有重要的經濟意義。經常項目本身都是資金流量,但如果各項目間互相抵補後還有差額則隻能以資金存量的變動來抵補。所以,經常帳戶差額反映出本國在外國資產或負債的增減額。經常帳戶順差表示本國在外國的資產或債權有凈額增加,逆差則表示本國在外國的資產減少或同時負債增加。經常帳戶長期逆差對本國對外經濟交往是不利的。

  經常帳戶差額的經濟意義也可以從幾個宏觀經濟變量的關系去理解。如果暫且忽略單方轉移款項並調整勞務收支的一部分內容,則經常項目差額大體與商品勞務差額相一致。就一個年度而言,下列等式關系可以成立:

         國民生產總值=個人消費支出+國內毛投資額

               +政府購置支出+商品勞務輸出

               -商品勞務輸入

               =國內總支出+經常項目差額

         經常項目逆差=國內投資超過儲蓄的差額

               +政府收支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