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居建築。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祥集上弄,有明代住宅多處,其中3號和11號兩棟住宅建於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20世紀80年代初國傢撥款重新修葺。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號、11號兩宅形制大致相同。平面佈局為規整的長方形,分上、下兩堂,兩堂之間為一天井。廳堂和天井兩側,是4間正房和2間廂房。廂房平面狹長,正房略近正方形。上堂後部有後房,最後是小天井。大小天井均為長方方形,以青石板鋪砌而成。天井壁上開有泄水口與陰溝相連,可排泄簷際雨水。於側面設門。3號宅無門罩,門外佈滿磚雕圖案。11號宅門罩則重工裝飾。宅的四周均以高墻封閉。上堂山面至高處,以梯級山墻護住。墻體青磚砌成,墻頭和屋面覆以南方通用的蝴蝶瓦。屋頂舉折平緩。

  此兩宅建築構架為穿鬥式結構。上堂前後乳栿用二柱,前廊後廈;下堂前後乳栿用三柱無廊廈。正堂明間作徹上露明造,顯得高大軒昂。明間梁架為三柱五檁三穿形式。一穿枋為疊合板枋,二穿枋做成雙步月梁,連系中柱與金柱。月梁輪廓為上彎形,端部卷殺無斜頂,上置金童,通過單步月梁與中柱聯系。中柱承檁,下用丁華抹頦栱。正、廂房上層以方形木擱柵承托樓板。廂房上層臨天井一側,裝有欄桿。柱子上部稍有收分,柱下無絢。柱礎石質,圓形,分素面、雕花兩種。

3號住宅一樓平面圖

  兩宅構架的空間組合頗為奇特。從次間梁架可見正脊不在中柱頂端,而被置於較中柱前半個步架的脊瓜柱上。明間所見之脊檁實處於後脊步腦椽的中部。另外,在柱、梁、枋的空檔內,以竹子編成骨架,塗泥後抹以白灰,為宋“編竹造”之遺制。白色的隔斷嵌於本色的梁枋之間,顯得色調明快,古趣盎然。加之雀替、門框、門罩、地栿和部分柱礎被施以技法嫻熟、線條流暢的精美雕刻,使整個建築古樸中透出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