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追諡恭睿獻皇帝朱佑杬的陵墓。在湖北省鐘祥縣城北7.5公裡的純德山。明正德十四年(1519)開始修建,至嘉靖十九年(1540)建成。朱佑杬系明憲宗次子,成化年間冊封興王,食邑湖廣安陸州(今鐘祥縣),正德十四年(1519)卒,諡號獻,稱興獻王,同年葬此,稱獻陵。正德十六年,朱佑杬之子朱厚熜繼承皇位,改元嘉靖。嘉靖三年(1524)朱厚熜追尊其父為恭睿獻皇帝,改獻陵為顯陵。據文獻記載,顯陵的建築規模和祭掃制度與其他皇陵相同。明末清初遭戰火破壞,建築物逐漸殘壞。1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園外羅城依山勢而建,蜿蜒起伏,周長3438米,縱深1656米,陵門兩座,新、舊2門均以磚石砌築,為面闊三間的無梁殿,單簷琉璃歇山頂。簷下飾有以琉璃嵌砌的假柱和作一整二破旋子彩畫的闌額。門前左右各立下馬碑1通,碑上刻字為嚴嵩手筆。門內石板鋪成的神道,直抵內城。中部立欞星門,六柱三門,方形石柱,柱腳以抱鼓石支撐,柱頂各置獨角神獸一隻,明間及次間額枋之上,均飾雲頭及火焰寶珠。欞星門前神道兩側,列立獅子、獬豸、駱駝、臥象、麒麟、立馬、臥馬等石獸8對和文臣、武將各2軀,全用整塊漢白玉雕琢而成。

顯陵

  內城正門為祾恩門,面闊三間;其後為祾恩殿,面闊五間,均僅存殿基。祾恩門兩側,尚存琉璃瓊花、雙龍壁。

  塋城分前後兩圈城墻,中以瑤臺相接,平面形狀如啞鈴,城墻周設堞垛,和以漢白玉雕成的蟠首散水。前城直徑112~125米,墻高5米,城內圓形土塚之下,是正德十四年為興獻王朱佑杬營建的墓室;後城直徑103米,墻高5.5米,城內圓丘之下的玄宮,是嘉靖十八年(1539)新建的,建成後將被追謚為恭睿獻皇帝的朱佑杬重新裝殮後遷厝於內,與其妻章聖皇太後合葬。塋城前砌方形城臺,下設券頂甬道,上建明樓。明樓平面呈正方形,邊長9.2米,樓內置“恭睿獻皇帝之陵”碑,兩側列立正德年間為興獻王制作的壙志。城臺之前,設石雕五供臺和望柱一對,柱頂各立獬豸一隻。其左右分立禦制碑文和《興獻尊謚文》碑。

  陵園內各建築物的基礎,大部分采用須彌座式的石雕臺基,上刻簡練精美的紋飾。門券石多以漢白玉刻龍紋貼面。祾恩殿前的雲龍丹陛、散水蟠首及回廊欄桿等構件的雕刻技法尤為精湛,是明代石刻藝術的典型作品。

  1983年成立鐘祥縣顯陵文物管理所,1984年開始對陵園進行整理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