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佛寺建築群。在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靈鷲峰麓。據《清涼山志》載,東漢永平十一年(西元68)建寺,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期再建,唐太宗時重修,武則天時期更名大華嚴寺,寺容已達高峰。寺前有高塔聳峙,後有菩薩頂。明太祖時又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代中葉寺僧分裂,始成現狀。萬曆年間 (1573~1620) 曾改稱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仍複顯通舊額。寺宇規模宏大,為五臺山祖寺。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坐北向南,面積8萬平方米,中軸線殿宇7座,自前至後有觀音殿、菩薩殿、大佛殿、無量殿、文殊殿、銅殿、藏經殿。配屬建有銅塔、配殿、廂房、大鐘樓、僧舍、廄庫、禪堂、方丈院、糧倉等,現存建築400餘間,均屬明清重建。

  大佛殿即大雄寶殿,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重建,面寬九間,進深五間八椽,重簷九脊頂,凸字形平面,四周環廊。殿前簷廊下額枋、雀替雕龍。殿內供“三世佛”、十八羅漢等,背面為“三大士”像。

  無量殿為純磚結構,明萬歷三十四年至四十年(1606~1612)建,崇禎九年(1636)補修。面寬七間28.2米,進深16米,高20.3米,重簷歇山頂。內部結構券拱與疊澀砌築,藻井形似花蓋。殿頂鋪設筒坂佈瓦,外簷磚刻鬥栱花卉,是中國現存兩座大型無量殿之一。

  銅殿為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鑄造,三間方形,重簷九脊頂。殿內四壁鑄佛像萬尊,故又名萬佛殿。殿身比例和諧,制作工精,柱額、鬥栱、梁架、屋頂及吻獸脊飾等完好無損。四周隔扇欞花圖案和裙板上花鳥人物,工藝尤佳。

  銅塔位於銅殿前兩隅。原為五座,形制略同,象征著五個臺頂,人們至此,猶如朝拜五臺。現僅存兩座,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造,完好無損。塔為八角形,十三級,高約7米。須彌束腰基座,覆缽形塔身,上置密簷瓦瓏,塔剎上露盤兩層,寶珠設於極頂。塔內及周身雕佛、菩薩、力士、弟子、諸天、羅漢等像。覆缽四周雕密簷塔9座,分七級和九級兩種。

  大鐘樓在寺東南隅,明天啟四年(1624)建,面寬進深各三間,二層三簷十字歇山頂,周置回廊,下層磚砌券洞,刻有“震悟大千”橫匾一方。上層柱額承托梁架及樓頂,裝隔扇6抹,鉤欄圍護。樓內大鐵鐘為天啟間鑄造,重及萬斤,是五臺山巨鐘之一。

  此外,寺內還保存有銅鑄十一面千缽文殊、華嚴經字塔、小木作八角形樓閣式塔、北魏銅鑄旃檀佛像、石雕菩薩等,也都是富有歷史藝術價值的文物。

  1954年修繕左右配殿,1956~1957年翻修無量殿,1974~1977年翻修西禪院,1979年修繕藏經殿,1982年鋪墁庭院,修繕東方丈院,1984年修繕夢樓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