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漢早期的隨葬陶塑作品。1965年秋在陝西省咸陽市東郊楊傢灣漢墓前的10座隨葬坑中出土。墓主人可能是西漢文帝、景帝時期(西元前179~前141)的高級將領。10座隨葬坑皆為帶豎井的洞穴,分成東西兩列,自南往北作兩兩相對排列;其中南端4座為步俑坑,北端6座為騎俑坑;總共出土步兵俑1800多件,騎兵俑580多件,舞樂雜役俑100多件。

  這批陶塑兵馬俑,系採用模制燒成後再施彩繪的方法製成,造型簡練,彩繪精緻,神態威武。步兵兵俑呈站立姿態,高44.5~48.5厘米;頭飾分兩種:或在披發上包紮巾幘,巾帶沿兩頰垂至頦下系結;或挽成圓形發髻垂於腦後。身著紅、綠、黃、白色短袍,腰間系帶,大多數外罩彩繪的黑色鐙甲,膝下褲筒裹在綁腿內,士兵穿麻鞋,軍吏穿華麗的高筒靴。多數步兵俑作右手半舉持械、左手下垂持盾狀。騎兵俑通高50~68厘米,跨坐在馬背上的騎兵,背弩負場,身著甲胄,左手牽韁勒馬,右手握持兵器,抬頭挺胸,精神抖擻,呈現威武昂揚的姿態。馬的毛色有黑、紅、紫、白4種,身上繪轡、韉、鞧等馬具(未見鞍、鐙)。騎俑、陶馬與挽結的馬尾,系分別模制後組裝拼合而成。陶馬多呈傲然肅立待命狀,少量作昂首嘶鳴姿態,造型優美,靜中寓動,器宇不凡。

  這批兵馬俑,有人認為是模擬送葬的儀仗,也有人認為是模擬漢初的實戰軍陣。自成方陣的騎兵俑不僅在總兵力中的比重有瞭顯著增加,而且已構成具有獨立戰鬥力的兵種,與秦代兵馬俑作車、步、騎諸兵種混合編隊的情況大不相同,是西漢文、景時期國力增強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