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漢重要碑刻。全稱為“漢故雁門太守鮮於君碑”。立於延熹八年 (165)。1973年5月出土於天津市武清縣高村。現藏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全碑包括碑座與碑身二部分。碑座為長方覆鬥形,長1.2米,寬0.73米,高0.25米。座上有長方形榫槽。碑身為圭形,上銳下方,高2.42米,寬0.81~0.83米,厚0.12米。碑首陽面中部為“凸”字形碑額,陽文篆書碑名。碑額兩側刻青龍、白虎。額下為一直徑11.3釐米的圓穿。碑首陰面刻朱雀。這種以“四神”圖像作為碑額裝飾的現現象,在漢碑中較罕見。

  碑身兩面刻文,碑陽17行,滿行35字;碑陰15行,滿行25字。總計827字。絕大部分保存完好。碑文主要敘述鮮於璜的祖先世系及其生平仕歷。鮮於璜初舉上郡孝廉後,曾為度遼右部司馬、贛榆令、太尉西曹、安邊節使等,終官雁門太守。卒年81歲。碑陰銘文頌揚死者功德,並記錄瞭鮮於一傢的世系。碑陰記載的世系與碑陽有所不同,可能二者並非同一人撰寫。

  碑文字體結構謹嚴,渾樸蒼勁,含蓄沉著。以方筆為主,與以圓筆為代表的曹全碑等漢碑書體不同,為漢隸中方筆流派的典型代表,對古代碑刻與書法發展史研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