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地區製作的金銀器。早期(3~4世紀)的慕容鮮卑金銀器出土於遼寧北票房身村石棺墓中。在2號墓內,除瞭發現金質的指環、鐲、釵、鈴、珠和一些透雕或月牙狀的金飾外,還出土瞭兩件金花冠飾,大冠高28釐米,長方形透雕雲紋的金冠飾上豎著16支金花枝,上面懸綴著金環和金葉,可能是鮮卑上層人物冠上插飾的金步搖。在北票西官營子發掘的北燕太平七年 (415)馮素弗夫婦墓內,發現瞭金質“范陽公章”、捶揲的佛像金冠飾及其妻插步搖的金冠飾。在義縣保安寺村石槨墓墓內,還出土瞭一件圓銀箍上伸出二隻向上反卷銀鉤的銀頭飾。另外,在一長方形金牌飾上,捶揲出3隻回首站立的鹿紋,形象與內蒙古烏蘭察佈盟二蘭虎溝出土的相似,反映瞭鮮卑慕容與拓跋兩族之間的聯系。

  西晉時 (265~316) 拓跋鮮卑族金銀器,最重要的是1956年在內蒙古涼城縣小壩子灘沙虎子溝出土的一批。其中“晉鮮卑歸義侯”金印,長2.25厘米,寬2.25厘米;“晉烏丸歸義侯”金印,長2.25厘米,寬2.3厘米;“晉鮮卑率善中郎將”銀印,長2.15厘米,寬2.15厘米。3印均為駝鈕。墓內還發現多件具有拓跋鮮卑特點的金牌飾,內中有長9.5厘米的獸形金牌飾,高4.1厘米的鑲嵌雜寶石獸形金飾件,長9厘米的獸形金飾件,高3厘米的獸形飾金戒指,還有金耳墜。在一件長10厘米的四獸形金飾牌的背面,鏨刻有“猗狀金”3字,猗狀即猗㐌,可見是拓跋鮮卑三部之一猗㐌部的遺物。捶揲的金牌飾,顯示瞭拓跋鮮卑與匈奴文化的聯系。以狼、狐和馬紋為主要題材的牌飾,反映瞭鮮卑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