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在遼寧省瀋陽市舊城之北,又稱北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竣工於清順治八年(1651)。康熙、嘉慶年間後歷經改建和增修,是清代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與明代帝陵和清東陵、清西陵相比有獨特風格。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園為平地建造,南北向。平面長方形,南北長600米,東西寬300米。周圍有磚繚牆。主要建築在中軸線上。南牆正中為正紅門,黃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3間。兩側墻上鑲嵌琉璃蟠龍。正紅門外自南向北依次為下馬碑,華表1對,石獅1對,三孔石橋、石牌坊各1座。石牌坊為青石雕造,四柱三樓,單簷歇山式,雕工精細。東西兩側各有一組院落,東為更衣亭,西為宰牲亭。正紅門內參道兩側立有華表1對,石獸6對。碑樓在北部正中,內豎“大清昭陵神功聖德碑”。碑樓兩側,立有華表,東西兩側建有茶膳、滌器等祭祀用房。

  陵園後部的主體建築由方城、月牙城和寶城組成。方城為城堡式,南墻正中辟券門,名隆恩門,上建三重簷黃琉璃瓦歇山頂門樓。城四角建有角樓,均為重簷十字脊,黃琉璃瓦頂。方城正中為隆恩殿,仰覆蓮須彌座臺基,單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面闊進深各3間。殿前東西兩側建有配殿和配樓。殿後有石柱門、石五供。方城北面正中為券門,上建歇山式重簷黃琉璃瓦頂明樓(見圖),內立“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後面是月牙城和寶城,地宮在寶城中間的寶頂下,寶城後面是人工修築的隆業山。

清昭陵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多次維修,1970~1972年又經修繕彩繪,保存完好。現建有北陵園林管理所負責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