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是清高宗弘曆下令纂修的一部大型叢書。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四庫全書館,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在長達14年的時間裏,清政府動用瞭大量的人力物力,完成瞭《四庫全書》的編纂、繕寫及校訂工作。全書薈萃中國歷代典籍之精華,共收書3460餘種,79000 餘卷,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又分為44類。全書編成後,用開化榜紙印就,直行紅格,每半葉8 行,每行21字,工楷寫成。每冊封面依經、史、子、集四部,分別用綠、紅、藍、灰四色絹,以包背裝裝式樣裝成。全書纂修之初,高宗命繕寫4部,並仿寧波范氏天一閣藏書樓規制,建閣庋藏。建於紫禁城大內者曰文淵閣,建於盛京(今沈陽)故宮者曰文溯閣,建於圓明園者曰文源閣,建於承德避暑山莊者曰文津閣。四閣均在宮禁之中,因稱內廷四閣。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年(1781 ~1785)《四庫全書》繕寫4部陸續告成,分送四閣入藏。後乾隆又命續繕全書3部,於鎮江金山建文宗閣,揚州建立匯閣,杭州建文瀾閣,三閣各藏一部,並明令“該省士子有願讀中秘書者,許其呈明到閣抄閱”。

  此書在編纂過程中,對當時流傳典籍作瞭一番相當徹底的檢查,查禁瞭大批明代尤其南明史書和反清排滿著述,同時對歷代典籍也做瞭一次相當徹底的整理。四庫館總裁於敏中、副總裁彭元瑞、朱珪,總纂官紀昀、陸錫熊,編纂如戴震、邵晉涵、周永年、翁方綱、姚鼐等人,皆各有專長,頗負時望,當時的名儒學者,多被網羅在四庫館。纂修期間,對各省征進之書,凡采用編入《四庫全書》與未采用之書,都分別編寫瞭一篇提要,提要包括論述各書主要內容及著作源流、作者生平、版本流別、辨訂篇帙分合等等。後來將這些提要分類編排,匯成一書,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提要》敘述詳明,評論中肯,分類體系也比歷來書目嚴密完善,體現瞭編纂者的學識水平和考證功力,在中國目錄學史上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四庫七閣之書,迄今存毀各半,文淵閣書原藏故宮博物院,1933年隨故宮古物南遷,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文溯閣書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由偽滿國立圖書館接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歸遼寧省圖書館,1966年移交甘肅省圖書館代管,現存蘭州。文源閣書於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焚掠圓明園時,隨圓明園化為灰燼。文津閣書於1914年運至北京。由當時教育部函請,1915年正式撥交京師圖書館(今北京圖書館),今藏北京圖書館。江南三閣中,鎮江文宗閣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遭英軍破壞,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占鎮江,戰火中閣書同毀。揚州文匯閣在咸豐四年(1854)太平軍攻入揚州時,閣書同毀。杭州文瀾閣在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二次攻克杭州時,閣書在戰亂中散失大半,後丁申、丁丙兄弟搜集散失並發起抄補缺佚部分,經先後補抄,文瀾閣書得復舊觀,今藏浙江省圖書館。

  1933年商務印書館以文淵閣書為底本,影印《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共收書231 種,分裝1960冊。1969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又重印《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其後,仍以文淵閣書為底本繼續編印《四庫全書珍本》第二至五集,於1971~1974年陸續出版。1975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又編印《四庫全書輯自永樂大典諸佚書》,名為《四庫全書珍本·別輯》。1976~1982年再續編《四庫全書珍本》第六至十二集,至是,臺灣商務印書館前後影印四庫珍本共13集,收書1878種,約得全書之半。1982年又籌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全部,1986年全書出齊,計經部236冊,史部452冊,子部367冊,集部435冊,另附總目提要5冊,簡明目錄1冊,四庫考證4冊,共裝1500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