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鏈RNA分子在mRNA水準關閉相應序列基因的表達或使其沉默的過程。也是序列特異性的轉錄後基因沉默。

  RNA幹擾現象最初發現於1995年,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S.郭K.J.肯菲斯研究阻斷秀麗新小桿線蟲中的par–1基因時,利用反義RNA技術特異性地阻斷par–1基因的表達,同時在對照實驗註射正義RNA以期觀察到基因表達的增強。但結果是二者都同樣地切斷瞭par–1基基因的表達途徑,這與傳統上對反義RNA技術的解釋相矛盾,但他們沒能給出合理解釋。直到1998年2月,A.費爾C.C.梅洛首次揭開謎底,並把這種現象首次命名。他們證實,S.郭和K.J.肯菲斯遇到的正義RNA抑制基因表達的現象,以及過去有關反義RNA對基因表達的阻斷,都是由於體外轉錄所得RNA污染瞭微量雙鏈RNA而引起。他們將體外轉錄得到的單鏈RNA純化後註射線蟲,發現基因抑制效應十分微弱,而經過純化的雙鏈RNA卻正好相反,能夠高效特異性阻斷相應基因的表達。

  RNAi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已在植物、真菌、錐蟲、囊蟲、果蠅、線蟲、鼠早期胚胎等不同種屬的生物體中得到證實。

  關於RNAi相對完整的機制為RNAse Ⅲ的切割作用和RNA依賴的RNA合成酶(RdRP)的合成作用。特定濃度的外源雙鏈RNA刺激產生RNA幹擾現象,首先雙鏈RNA(dsRNA)被RNAse Ⅲ傢族的酶切成小幹擾RNA(siRNA),這些siRNA可能與解旋酶和一些相關因子形成RNA引導沉默的復合體(RISC),新組裝的復合體隨機地與目的mRNA配對,接著RdRP以它為引物合成新的長鏈dsRNA。新合成的長鏈dsRNA同樣可被Dicer(RNAseⅢ傢族中特異識別雙鏈RNA的關鍵酶)切割。合成—切割的循環機制賦予瞭RNAi高效性和持久性。同時這種結合瞭RISC的靶mRNA也會被內切酶切斷,mRNA由於缺少poly(A)尾巴或穩定的頭部會被很快降解。因此,少量的外源dsRNA最終導致靶mRNA的完全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