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研究人體髒與髒、髒與腑、腑與腑之間相互關係的理論。是髒象學說的一部分。髒象學說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臟腑不但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而且各自生理活動的正常進行有賴於臟腑之間的相互配合。臟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研究它們的相互關係,掌握臟腑相關規律,有利於驅邪防病,對辨證論治極為重要。

  陰陽五行學說對臟腑相關的規律作瞭基本的闡述:就臟腑而言,心、肝肝、脾、肺、腎五臟屬陰,主裡;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腑屬陽,主表,通過經絡聯系,構成心與小腸、肝與膽、脾與胃、肺與大腸、腎與膀胱的表裡配合關系。五臟的五行歸類分別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五臟相生為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五臟相克為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腎,腎克心。生克正常為生理現象,反常為病理現象。當然,這是一個大致的輪廓,不是機械刻板的公式,有些不屬於表裡關系的臟腑之間,也存在著病變相互影響的情況。因此,在研究臟腑關系時,必須瞭解各自的生理功能與特性,進而分析其病理變化。

  臟與臟 五臟均具有藏精、藏神和生化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它們各自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心生血,藏神;肺主氣,司呼吸;脾統血,主運化;肝藏血,主疏泄;腎藏精,主骨生髓。它們之間的主要關系如下:①心與肺。主要體現在氣血相依、呼吸與血液循環密切相關方面。在病理上表現為肺氣虛則推動血液運行乏力,或氣滯血行不暢而致血瘀,出現胸痛等證,而瘀阻心脈,也可影響肺氣的調暢,出現咳喘等證。②心與脾。主要體現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的關系方面。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化的源泉,血液充盈,則心有所主,使人體精神狀態如常。血液的正常循行,除心氣推動、肺氣輔助外,還有賴於脾氣的統攝。脾虛則影響心的生理功能,而心陽失於溫煦,火(心)不生土(脾),也將影響脾的運化,出現脘悶、泄瀉等癥狀。③心與肝。主要體現在血液運行與調節功能的配合以及保持精神情志活動正常方面。如果心肝火旺、血液運行失常,則溢於脈外出現衄血、吐血等證;肝氣不舒,鬱結化火,引起心神不寧,會出現精神情志活動的異常。④心與腎。心屬火,腎屬水,心火下行、腎水上濟,稱為“水火既濟”,是生理之常,如水不濟火、心腎不交,則會出現失眠、心悸等癥狀。⑤肺與脾。主要體現在氣的生成和津液的代謝兩個方面。氣的生成離不開肺所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而津液的代謝有賴脾的運化,上輸於肺,然後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在病理上可表現為脾氣虛導致肺氣虛,出現氣短、動則易汗等癥狀;脾運失常,聚濕生痰,影響及肺,出現咳嗽多痰等癥狀。⑥肺與肝。主要體現在氣機升降協調方面。肝氣上升,肺氣下降,升降協調,是生理之常,如果肝氣升發太過,就會影響肺氣的下降,出現咳嗽、脅痛等癥狀,而肺失清肅下行,又會使肝失制約,出現兩脅脹悶、頭痛、目赤等癥狀。⑦肺與腎。主要體現在相互協調,完成水液代謝和保持正常的呼吸方面。在病理上如肺失肅降,不能通調水道,影響及腎,可致尿少浮腫,反之,腎失氣化之職,小便不利,水泛為腫,亦可影響及肺而見咳喘之疾。又因肺主呼氣、腎主納氣,若肺氣久虛或久病腎虛、腎不納氣,可見氣短、動則喘息。⑧肝與脾。主要體現在氣機的調暢和脾的運化功能的正常方面。肝正常的升發、疏泄,有助於脾的運化,若肝氣不舒,就會影響脾的正常運化功能,出現腹脹、泄瀉等證;若脾失健運,亦可使肝氣抑鬱,出現脅脹、欲噯不爽等癥狀。⑨肝與腎。主要體現在肝血腎精的相互滋生,肝的疏泄調達與腎的封藏固密相互制約、相反相成方面。在病理上可見腎陰不足引起肝陽上亢,出現頭痛、目脹、性急易怒等癥狀;或肝火過盛,下耗腎陰,出現腰酸、遺精等癥狀。⑩脾與腎。主要體現在後天與先天的相互資助以及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方面。如腎陽不足,不能溫脾,可見腹脹、泄瀉、水腫,或脾陽久虛,損及腎陽,而成脾腎陽虛,或見尿少、浮腫,或見腹脹、泄瀉、陽痿等癥狀。

  腑與腑 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傳化物”,在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六腑之間既各有分工,又密切配合。飲食入胃,經胃的腐熟與初步消化,下傳小腸,通過小腸進一步消化,分別清濁,其清者為精微物質,小腸吸收後經脾的輸佈營養全身。濁者中的水液部分,吸收後成為滲入膀胱的尿液的化源,糟粕部分下達大腸。滲入膀胱的尿液,經氣化作用及時排出體外。進入大腸的糟粕,經傳導與燥化,由肛門排出體外。在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還有賴於膽排泄膽汁以助消化和三焦主持諸氣、疏通水道、推動傳化水谷等作用的協同。在病理上六腑之間也相互影響,如胃有積熱,則消耗津液,使大腸傳導不利,引起大便秘結;胃有寒邪,不能腐熟水谷,影響小腸分清泌濁功能,則清濁不分,註入大腸造成泄瀉,等等。

  臟與腑 臟屬陰,主裡;腑屬陽,主表。通過經絡相互絡屬,陰陽表裡關系密切。①心與小腸。心的經脈屬心絡小腸,小腸的經脈屬小腸絡心,二者通過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裡關系。心陽下佈於小腸,則小腸受盛化物和分別清濁功能正常;小腸功能正常,泌汁而養心血,則有助於心主血的功能正常。在病理方面通常表現為心經有熱,可移熱於小腸,引起小便發黃,甚則尿熱尿痛;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炎,可見心煩、舌紅、口舌生瘡。②肺與大腸。也是通過經脈的絡屬構成表裡關系。肺氣的肅降,有利於大腸保持傳導功能,大腸傳導功能正常,則有助於肺氣肅降,否則可出現胸悶氣阻等癥;若肺失清肅,津液不能下達,可見大便困難。③脾與胃。通過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裡關系。脾為臟屬陰,喜燥惡濕;胃為腑屬陽,喜潤惡燥;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燥濕相濟,升降得宜,相輔相成,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在病理上脾和胃也相互影響,如脾運失常,清氣不升,可影響胃的受納和降,出現食少、脘腹脹滿等癥,若胃受病失於和降,也會影響脾的升清和運化功能,出現食後腹脹和泄瀉等癥。④肝與膽。肝與膽通過經脈絡屬構成表裡關系。膽汁源於肝之餘氣,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則膽汁排泄正常,膽汁排泄不暢,則會影響肝的疏泄。由於膽附於肝,在病理上常相互影響,肝病常影響及膽,膽病也常波及肝,肝膽同病,亦屢見不鮮。⑤腎與膀胱。腎與膀胱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表裡關系。膀胱的儲尿與排尿,依賴腎的氣化功能,腎氣充足,則固攝有權,膀胱開闔有度;若腎氣不足,氣化失常,則膀胱開闔失度,出現小便不利或失禁、遺尿、尿頻等病證。

  臨床應用 臟腑相關理論對辨證論治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從防止疾病傳變來說,可以指導“治未病”。如肝病往往容易傳脾,張仲景《金匱要略》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對於防止肝病傳變,促使其盡快治愈有積極意義。從辨證治療來說,有利於以整體觀出發,在辨明主要病變臟腑時,研究與相關臟腑的關系,以制定恰當的治療措施。此臟虛衰,治他臟而利其盡快恢復;此臟邪實,瀉其相應的腑使疾病盡快痊愈,從而調整臟腑功能的失常,保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以心臟為例,心血虛的患者,出現心悸、少寐、多夢、面色萎黃等癥狀,如果兼見食後腹脹、食少倦怠,說明脾的健運功能亦不足,影響心血的化生,必須心脾兩調,才能提高療效。心火旺的患者,出現心煩口瘡、小便赤澀,可以清瀉小腸之火,從而使心火得平,不僅小便可以由赤轉清,心煩口瘡諸癥也即可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