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江戶幕府末期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反對幕府的政治運動。江戶末期,幕藩體制危機嚴重,同時面臨外來侵略,要求改革幕政的尊王論和主張排斥外夷的攘夷論相結合,形成尊王攘夷運動。

“禁門之變”

  18588年(安政五年),幕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安政條約》。主張“攘夷”的某些藩主和志士通過與幕府有矛盾的公卿策動天皇下詔,拒不批準簽約,鼓吹“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運動的中心在長州藩,其領袖有吉田松陰及其門生高杉晉作久坂玄瑞等。尊王攘夷派的成員有各地的下級武士、鄉士(在鄉武士)、豪農豪商、村吏、神官、國學者以及公卿中要求改革幕政或與幕府有矛盾的人物。1863年6月25日及7月8日、11日,長州藩炮臺先後炮擊通過下關海峽的美國、法國、荷蘭船隻(“ 下關事件 ”)。7月16日、20日,美法軍艦先後攻打下關,進行報復。8月15日,英國軍艦7艘進攻薩摩藩(“ 英薩戰爭 ”),薩摩藩主屈服。

  1864年8月19日,久坂玄瑞等率長州藩兵入京都,與幕府操縱的京都守護軍激戰(“ 禁門之變 ”),久坂玄瑞等戰敗自殺。8月24日,幕府策動天皇下詔,以追究“禁門之變”為由發動第一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英、美、法、荷四國聯合艦隊也於9月5日再次進攻下關。長州藩在內外夾攻下失敗,對幕府屈服。鬥爭的失利使尊王攘夷派重新考慮戰略。1865年春,高杉晉作再度舉兵,主張“開港討幕”,不再提“攘夷”。至此,尊王攘夷運動向武裝倒幕轉化,並成為日後明治維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