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禮拜、典禮、修身、傳教等宗教活動而展開的美術。以宣揚宗教觀念和教育宗教信徒為目的,以宗教的教義、故事和傳說為題材。

  起源 在整個人類歷史發展中,宗教和美術的關係極深。從某種意義上說,原始美術又是與原始宗教混雜在一起發展的。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精靈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神靈崇拜,往往產生樸素的符號和簡單的圖像,這些也就是原始的美術。在原始美術的根底上,有對所謂超自然、超人人間的神秘境界和力量的敬畏、恐怖和崇拜。驅魔、護靈等巫術活動都成為原始美術產生和發展的動因。舊石器時代的狩獵居民將大量野獸畫在洞窟的巖壁上,也是出自祈禱神獸保祐並捕獲大量獵物的心願,與原始宗教密切相關。進入歷史時代後,原始宗教自覺確立宗教形式,由部落宗教發展為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地區宗教(如印度教)和民族宗教(如道教)。在宗教強烈支配人間生活的古代至中世紀,美術作品幾乎全部由宗教中產生,美術成為宗教的貢物,以致形成宗教美術。

  特征 美術在其特征是訴諸人的感性的活動,具有因感性活動而創作、因感性享受而鑒賞的性格。美術的體驗和宗教的體驗不同。宗教在本質上是嚴格禁止和壓抑一切人間感覺的享樂。嚴格正統的宗教,本來是對美這一人間感覺的享樂給予否定性壓制的。佛教在早期禁止描繪佛陀,即使在應該表現佛陀時,也僅僅隻描繪其座椅等物品作為象征。早期基督教嚴格禁止將神通過人的技術來圖像化。伊斯蘭教則自始至終禁止將一切人的形態作寫實性描繪。如果嚴格遵守這些規定,宗教美術便沒有發展的餘地。但是,為傳播宗教又不能不依靠美術為媒介。於是,佛教在圖像上首先突破,以大量雕塑和繪畫促進瞭佛教的傳播,佛教的傳播又繁榮瞭佛教美術。基督教美術師也超越教義的主旨,以對神的異常狂熱信仰克服所有技術上的困難,創造瞭以史無前例的巨大石構建築為特征的基督教美術,並且在壁畫、鑲嵌畫、鑲嵌玻璃方面獲得發展。

圖1 釋迦牟尼佛石像(550~577,上海博物館藏)

  由於宗教形式的不同,各宗教美術所表現和反映的具體內容也不同。在佛教、基督教中,分別重視以釋迦牟尼、耶穌基督言行為中心的佛典、聖經的圖像化,而占居其中心位置的分別是佛和基督的形象,他們自身也成為禮拜的對象,其他如神殿、寺院、教堂及各種宗教道具也都圍繞這一中心。但伊斯蘭教認為:唯一絕對的神,不可能作圖像表現,故伊斯蘭教美術以清真寺及其裝飾紋樣為中心。

  類型 宗教美術是一個龐雜繁紊的系統,在美術上成就突出且影響較大的有佛教美術、基督教美術、伊斯蘭教美術、印度教美術、道教美術,其次為神道教美術、耆那教美術等。

  佛教美術 約公元前4世紀產生於印度,約公元1世紀出現佛像,以後由北路發展到中亞、中國、朝鮮和日本,由南路遍及斯裡蘭卡和東南亞,成為東方古代美術的主流。佛教美術在建築上主要是寺、塔,在雕塑上主要是佛像及其以下諸尊,在繪畫上主要是佛、菩薩、羅漢的單身畫和以佛說法為中心的眾多形象組合——說法圖、佛傳圖、本生圖、佛經變相、佛教故事、水陸畫、雜畫和供養人圖像,在工藝美術上是各種佛具。由於佛教重視造像,所以在中國又被稱為像教。在宗教美術中,佛教美術的歷史最長,雕塑和繪畫方面的成就最大,影響的人口最多。

  基督教美術 約2世紀產生於羅馬帝國的亞洲部分,以後迅速傳遍整個歐洲、南北美洲及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區,從而成為西方2~17世紀美術的主流。它的發展可分為3個階段:早期基督教美術、中世紀美術和文藝復興美術以後。基督教美術中是否容許出現聖像,如果容許,應如何表現,始終是有爭議的中心問題。因此,它在雕塑上的成就不及佛教美術,它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建築藝術上,其次是繪畫上。在宗教美術中,基督教美術傳播的地域最廣。

  伊斯蘭教美術 約7世紀後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很快從巴勒斯坦、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伊朗、埃及向四周傳播,其勢力東至阿富汗、印度、中國、印度尼西亞,西及北非、西班牙、西西裡島,構成伊斯蘭教美術的基礎,它融合瞭希臘美術、拜占廷美術、伊朗美術、印度美術、中國美術等多元要素;其發展雖與各地區美術特性相聯系而又顯出多樣性,具有獨特的單一樣式。而導致這種單一性的,是《古蘭經》。《古蘭經》對偶像崇拜的否定,以致人物形象被嚴格禁止出現在美術作品中,故雕塑和大型壁畫不發達,寫實主義衰落。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美術的代表,屋頂通常為半球形或蔥頭形的穹窿,建築周圍建有一柱或數柱高塔。伊斯蘭教繪畫以細密畫為代表,抄本插圖始於12世紀末。伊斯蘭教的建築裝飾和工藝美術極其發達,它們靈活運用瞭幾何紋、植物紋、阿拉伯圖案、文字等裝飾紋樣,以華麗的色彩、光影的效果和精工細致的制作達到無與倫比的高度。

  印度教美術 是根據印度教思想、贊嘆諸神或出於禮儀上的需要而作為教化手段的美術。在廣義上,它還包括婆羅門教美術、印度土著民間信仰的美術。相對佛教美術的冥思和靜止性,印度教的諸神形象以生命力的極度發揮為特色,活躍而富有力感,並將肉體力量特別是性作為神性者尊重,所以縱欲而多臂,強調性感,還制作大量男女性交的形象。自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以來,印度教諸神形象被大量導入佛教美術,如藥叉、藥叉女、龍、龍女、日天、帝釋天。印度教美術在笈多王朝(4~6世紀)獲得繁榮發展,直至伊斯蘭人入侵後衰落,但16~19世紀的拉傑普特繪畫仍值得註目。印度教美術還影響到南亞其他地區(包括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爾)。

圖3 鋪首銜環畫像石(東漢,河南南陽出土)

圖2 伊朗伊斯法罕清真寺穹頂

  東南亞諸國從7世紀起流行印度教美術,柬埔寨的吳哥、印度尼西亞的普蘭巴南坎蒂,堪稱印度教美術的傑出代表。印度教美術對中國也有一定影響。

  道教美術 將道教的宗教活動或哲學造型化而表現出的建築、雕塑、繪畫、書法及工藝美術,產生和發展於中國。在中國美術史上,道教美術雖不如佛教美術那樣成就輝煌,但道教的觀念無孔不入地滲透到中國美術中。道教建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漢首都的皇城對神仙思想的反映。北魏以後,帝王居城稱為紫闕金闕或紫金城、紫禁城,大殿稱為太極殿,說明道教性格更為顯著。直至清代,在北京故宮(紫禁城),仍從南至北依次排列著以道教的基本概念命名的建築:正陽門、天安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地安門。永樂宮和白雲觀是道教建築的代表作。

  道教雕塑主要是天尊、帝君、真人及各種神仙的雕像。山西龍山石窟,是道教雕塑的代表作。道教繪畫的早期作品,見於東漢銅鏡、畫像石和畫像磚上的黃帝、老子、騎獸仙人、日月星辰、龍虎、鳳凰、龜蛇、東王公、西王母等題材。以後,顧愷之、吳道子、武宗元、龔開、顏輝等以擅長道教畫出名。在中國繪畫史上,包含道教畫的道釋畫,幾乎成為人物畫的代名詞。元代的山水畫傢也大都與道教有關。典型的道教書法有王羲之的《黃庭經》、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楊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等佳品。在工藝美術上,經常使用龍、虎、獅子、鶴、鳳凰、神牛、靈芝等與道教信仰密切聯系的題材。銅鏡和劍的制造,在北魏以後被視為道教天師必修之技術。象征著神仙山水的假山,大量見於人們的生活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