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技術水準條件下,人類對各種資源發現、勘探、查明,並通過一定手段把資源轉化為自身所需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全過程。這種過程實質上是資源在形態、價值、能量等方面發生變化的運動過程,是人類對自然界幹預和改造的過程,它受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的共同支配。

  現代意義上的資源開發,是指在遵循資源持續利用和高效利用原則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採取與經濟技術水準相適應的開發方式,對某一特定資源或所有資源進行的生產性開發。它除瞭挖掘尚處原始始自然狀態的自然寶藏外,同時也包含人們從一定時期的戰備目標和現實出發,對那些已開發的資源重新認識,在新的價值觀和發展觀上確立新的產品系列和新的產業部門,對那些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資源利用方向、方式和格局進行重新調整與組合,促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根據資源開發的傳統概念和現代概念,資源開發具有時效性、有限性、增值性、建設性和系統性等特點。其內容包括開發目的、開發原則、開發方向、開發方針、開發模式、開發策略、開發效益和開發後效估計等。資源開發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生產和生活的各種需求。為瞭強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一是要根據市場需求與區域資源優勢,選擇有前後關聯效應的產業鏈;二是選準突破口,打通產業鏈,促進資源開發向深加工方向推進,進一步擴大資源產品生產規模。加快資源的深度開發,有利於地區支柱產業或主導產業的形成和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資源開發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資源開發模式按開發特點有增量型、增值型、增量增值復合型模式;按開發形式有市場型、供給型、供求復合型和綜合開發、立體開發模式等。

  影響資源開發速度和規律的最主要因素是資源開發方針,不同地區的資源由於受自然數量、組分、品位、開采手段、外部環境條件、投資、邊際年限和需求緊迫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有不同的開發方針。常見的有“細水長流”和“有水快流”兩種。多數資源開發就其特性或從保證國民經濟穩定和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應該采取“細水長流”方針,如森林、草場、水土資源;礦產資源屬不可再生資源,更應堅持“細水長流”;對於特別豐富而目前開采規模又較小的資源,為滿足國傢經濟與政治需要和達到國際競爭、出口創匯等目的,可適當加大開發規模與強度。在資源開發中,必須正確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專業與綜合發展、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確保資源的持續利用和國民經濟的持續、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