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經濟的手段,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各種人類活動進行管理的一系列行為、制度與方法。

  形成 早期的直至近現代的人類社會,資源管理主要是為眼前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重開發、利用,而忽視保護。特別是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以後,對資源的破壞性利用愈演愈烈。其後果是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環境惡化,最終威脅到人類自身的、長遠的發展。儘管在19世紀或更早,已有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要要保護資源、保護環境,但直到20世紀70~90年代,全球社會才基本上達成共識,提出瞭可持續發展戰略。由國際自然與自然保護同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合作制定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綱要》強調:人類在謀求經濟發展和享受自然財富的過程中,必須認識到資源的有限性和生態系統的支持能力,既應滿足當代人們的需要,又應考慮到子孫後代的需要。開發資源的目的是為取得社會和經濟福利;保護資源的目的是保證地球能夠永續開發利用,並支持所有生物生存的能力。明確瞭要把保護資源作為資源管理的主要內容。

  內容 ①對資源物質的管理。側重於資源對於人類的可利用性、可開發性,以及資源保護。②資源的資產化管理。是遵循資源的自然規律,從資源的開發利用到資源的生產和再生產,按照經濟規律進行投入產出管理。目標是建立一種高效、科學的資源運作與配置體制,使得被消耗的自然資源得以再生和重建,存量的資源得以最有效配置,並最大限度調動起各方面對其投入,使得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在高水平、高起點上得到和諧統一和相互促進,建立起持續、高產、高效、穩定發展的自然資源產業經營的運作體系。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問題是產權市場管理,關鍵是資源的價值補償與價值實現。

  特征 ①確保所有者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為全民所有,即國傢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手段侵占這種所有權。②自我積累增值性。資源的稀缺導致對資源的壟斷占有,壟斷可以產生價格。具有價格的資源可以在社會再生產運動過程中自我增值和積累。③產權的可流轉性。如在中國,戰略性的、重要的、大部分的稀缺自然資源歸國傢擁有,而一些普通的、其利用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或嚴重危害的資源,允許其他經濟主體擁有。各類自然資源的勘探權、開采權、使用權都可以在一定條件下進入市場交換。

  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原則 ①國情原則。中國的自然資源情況不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也不同於一些發展中國傢,實行資產化管理不能照搬別國的模式。②區別對待原則。資源性資產是一大類綜合性的資產,在管理上差異較大,應體現不同的要求和特點。③可持續原則。節約消耗,轉變增長方式。④市場化原則。資源性資產管理體制,要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以市場經濟的要求作為改革的基本取向。⑤強化國傢產權管理原則。根據有關法律、法規,根據歷史形成的資源性資產經營格局,在資源性資產中,國傢產權(有一部分資源屬於集體)占有絕對大的比重。因此在資產轉讓和產權變動過程中,要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作為重點。⑥效益原則。資源性資產管理體制要有益於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資源性資產的利用效益。⑦合理協調原則。資源性資產管理體制要有利於合理協調中央和地方、不同所有制企業等利益主體的利益關系,有利於自然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自然資源的整體開發、合理利用,把自然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國傢和地方經濟的發展。⑧價值補償與價值實現原則。資源性資產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並輔之以人工創造的綜合性資產,人類對其投入包括勘探性投入、開發性投入、再生性投入等,在一定時期內的自然資源即使不投入,在自然力作用下,其數量也會不斷變化。應該將財會部門會計核算與資源管理部門數量核算結合起來,綜合反映。這樣,資源調查資料才會得到充分利用,以確定某一單位資本投入與資源生成的依存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