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專用工具(如註射器)將液體或氣體註入體內的一種最常用的醫療技術。註射器通常為玻璃製品,也可為一次性塑膠製品。按規格分別為1、2、5、10、20、30、50、100毫升和輸液器等。註射液體為各種水劑(含藥物、葡萄糖等)、油劑(如維生素A、D、E及睪酮、孕酮等)、乳劑(乳化脂肪)、血液及血液製品(血漿、血蛋白、球蛋白、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及各種凝血因數等)。藥劑等經註射後可迅速到達血液並產生作用,故用量較其他方法少,劑量較準確。但萬一誤用則藥劑不易清除,,且註射時會有疼痛,註射部位有時會發生局部反應,技術要求高,制劑價格亦較貴。按註射途徑可分為皮內註射、皮下註射、肌肉註射、靜脈註射(含靜脈輸液、輸血)等。靜脈註射產生效力最快,肌肉及皮下註射次之。

  皮內註射 用量小,多為0.01毫升,常用於各種過敏試驗(包括破傷風類毒素、抗生素等藥物、血清等的過敏試驗)、預防接種(如卡介苗等)以及局部麻醉,因真皮組織較密,神經末梢多,麻醉藥吸收慢,故局麻起始先作皮內註射,局部呈現橘皮樣血疹後,再皮下註射,以減少疼痛。一般皮內試驗選擇前臂掌側,但卡介苗接種於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皮內。

  皮下註射 皮下組織疏松,神經、血管、淋巴液豐富,藥物易吸收,但註射時有疼痛感。故常用於疫苗和菌苗預防接種、局部麻醉以及某些藥物(如腎上腺素)。通常選擇上臂外側三角肌下緣、肩胛下緣或腹部(狂犬病疫苗)、大腿外側等。一般針頭刺入1.5~2厘米,回抽無回血即可將藥液推入。有刺激性的藥物如去甲腎上腺素等,不宜皮下註射。對少數心功能不全或重度脫水的病人,也可采用皮下輸液。

  肌肉註射 又稱肌內註射。使用廣泛,可推入各種藥物(如青黴素、磺胺、維生素、酶制劑、生物堿制劑、血液、破傷風抗毒素等)。肌肉血管豐富,藥物註入可迅速吸收,一般用量5~10毫升。註射部位多用三角肌、臀大肌(圖1)、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肌等。一般進針2.5~3厘米。

圖1 臀大肌註射部位

  靜脈註射 用註射器將藥液於20~30分鐘內緩慢註入靜脈。常用於急重病人,以求迅速發揮療效。一般劑量超過10毫升,有刺激性,要求迅速起作用的藥物,動物血清制品(如破傷風抗毒素)可作靜脈註射,註射部位多為正中靜脈(肘部)、大隱靜脈、頸靜脈及頭皮靜脈(多用於兒童)等(圖2)。宜選用較直較粗、不滑動、易固定的靜脈,需長期靜脈註射者應選用小血管(手背、足背、淺靜脈)。又可往靜脈內註入造影劑,如泛影葡胺、優維顯等以進行膽囊造影、腎盂造影、脊髓靜脈造影,腦數字成影等。超聲心動圖檢查中可通過靜脈註入聲學造影劑(如過氧化氫–碳酸氫鈉–醋酸混合液),使血內含微小氣泡,以產生對比效果。

圖2 常用靜脈註射部位

  靜脈滴註 又稱靜脈點滴,是將大量液體直接滴入靜脈。即穿刺靜脈後,藥液從吊瓶通過墨菲氏滴瓶及橡皮管連續滴入靜脈。可輸入藥物(如抗生素、磺胺、抗癌藥)、營養液、血液及其制劑,補充血容量、維持酸堿和水電解質平衡,供給營養和藥物,稀釋毒素、降低顱壓等。長時間輸液可導致淺靜脈栓塞。若需長時期輸液則應有計劃地先采用肢體遠端靜脈,然後往近端選擇靜脈使用,為避免淺靜脈堵塞,可以切開或穿刺深靜脈後進行靜脈點滴。常用的方法有切開大隱靜脈或穿刺股靜脈、鎖骨下靜脈,然後置入軟導管,這樣輸液可持續較長時間,避免每天穿刺。但導管頭長期刺激局部血管,也可導致血管炎癥和閉塞,故每5~7天應將導管拉出2~3毫米。靜脈輸血操作與輸液相似但所用針頭較粗。

  動脈註射 將某種較濃厚的藥液和血液快速註入動脈血管,以達到快速補充血容量、抗休克、提高冠狀動脈灌流量和抗腫瘤的目的。通常穿刺肢動脈、頸內動脈、鎖骨下動脈等。置入導管如通過股動脈,將導管引入髂動脈,用人工加壓或用泵加壓作動脈灌註。可註入抗腫瘤藥,使藥物迅速完全到達腫瘤。可註入透析液、吸附劑以治療腎功能衰竭、肝昏迷、高血脂癥。也常將造影劑快速註入動脈做腦血管造影、脊髓動脈造影、腎動脈造影,左心或冠狀動脈造影。藥物直接註入動脈血管,迅速到達病變部位,又避開門靜脈系統,藥物不受肝臟破壞。

  心內註射 往心室腔內註入藥物,使心搏恢復的搶救措施、心臟復蘇術之一,常與心臟按摩術同時應用,包括胸外註入法(多在心前區第4肋間胸骨左緣或劍突下刺入)及胸腔內註入法(開胸後應用)。常用藥物有腎上腺素、普魯卡因、酰胺、利多卡因、阿托品等。

  體腔內註射 用註射器將藥物註入各體腔進行治療。常用的有腦室內註射,鞘內註射,胸膜腔內註射,人工氣胸、氣腹治療肺結核、腹腔內註射,關節腔內註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