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蒙古族民間舞蹈。因舞時以盅碗為道具而得名。流傳於內蒙古鄂爾多斯。《歷代舊聞》記載:“元有倒喇之戲,謂歌也。琵琶、胡琴、箏皆一人彈之,又頂甌燈起舞。”盅碗舞與倒喇之戲有傳承演變關係。舞蹈多在室內聚宴場合,酒酣興濃時由一女子表演。舞者雙手各捏一對酒盅,中有空隙可碰擊作響,頭頂一碗或數碗,輕磕碎搖酒盅即興而舞。限於頂碗和表演場地(蒙古包),以原地坐、跪、立舞為主,動作多為上身姿態變化,頭與頸擺動輕微、平穩,較少移動。舞時,以腰部為軸心前俯、旁傾、後仰或環繞。。肩、背、腕、手動作豐富細膩,揉背、動肩、展臂、提壓腕等綜合運用,舒展流暢,柔韌端莊。高潮時,也可加入板腰、旋轉、圓場等技巧。技藝精湛者,手托、頭頂燃燈或燃燭,燈焰飄忽搖曳,更顯典雅別致,富有獨特魅力。舞蹈以聚宴者即興演唱鄂爾多斯民歌、擊盅、擊筷,以及四胡、三弦等樂器伴奏。

蒙古族盅碗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