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通過晶態物質時發生的衍射現象。這裏中子的波長範圍約為1010109米。中子不帶電荷,但具有磁矩。原子對中子的散射有原子核的散射(核散射)和原子磁矩的散射(磁散射)兩種機制。中子衍射是研究晶體結構和磁結構的重要手段。

  原理與分類 中子(核散射)晶晶體結構分析的原理與X射線結構分析的基本相同,差別僅在於散射體。X射線的散射體是電子,因此原子的X射線散射長度與其原子序數成正比。這使得較輕原子特別是氫原子的位置不易精確確定,元素周期表上的近鄰原子不易區分。核散射是一復雜的核過程。原子的中子散射長度各不相同,且無規律可循,因此可精確測定較輕原子,特別是氫原子的位置。這對於某些生物或化學樣品的結構分析非常重要。中子衍射易於區分元素周期表上近鄰原子,這對於某些近鄰原子合金的結構研究有重要意義。在晶體結構分析領域,中子彌補瞭X射線的一些不足。

  中子磁散射的散射體是未配對的電子形成的磁矩。原子對中子的磁散射長度是一矢量,因此磁散射能夠測定原子磁矩的大小和方向。中子衍射是直接測定磁結構的唯一手段。

  與X射線不同,中子能識別同一種元素的不同的同位素。這一特點在某些研究中有獨特的作用,如在生物樣品的小角散射研究中,利用氘化技術有助於得到更多的結構信息。

  中子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因此在中子衍射實驗中很容易使用高溫、低溫以及高壓等容器。一些大型機械構件可完整地進行中子衍射實驗,無破壞地研究其疲勞損傷的程度。

  儀器設備 用於中子衍射研究的譜儀主要有三種:粉末衍射儀利用粉末樣品進行晶體結構和磁結構研究;單晶衍射儀利用單晶樣品進行晶體結構和磁結構研究;小角散射譜儀用於空間尺度在109~106米范圍內的原子、分子團簇的大小、形狀等結構特性和磁結構的研究。中子小角散射廣泛應用於材料科學、生物物理和結構生物學、高分子聚合體以及凝聚態物理等領域。

  中子源 用於中子衍射研究的中子源主要有兩種:反應堆中子源散裂中子源。反應堆中的裂變反應能產生連續穩定的中子束。散裂中子源是基於加速器的中子源,經加速器加速的質子轟擊重金屬靶可產生脈沖中子。這兩種中子源的規模都很大,且技術復雜造價昂貴。這也是影響中子散射研究廣泛開展的原因之一。與X射線特別是同步輻射光源的強度相比,中子通量偏低,使得中子衍射實驗周期較長,所需樣品較大。

  兩種中子源的中子束特性不同,實驗技術也不同。反應堆譜儀X射線譜儀采用相似的實驗技術:將利用單色器得到的單色中子入射到樣品上(單晶樣品需要先調整晶面取向),利用探測器進行角度掃描收集散射到各個角度的中子。散裂中子源譜儀采用的是飛行時間技術,即在探測器位置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利用測量中子從樣品到探測器的飛行時間來標定中子的波長。這裡變化的是波長。利用粉末樣品,每支探測器得到的都是一支中子衍射譜。單晶衍射儀的探測器需要覆蓋一定的區域,得到的是勞厄相

  1936年發現瞭中子的波動性,但中子衍射是在1945年反應堆技術成熟後才得以實現的。隨著反應堆在世界各地區的興建以及散裂中子源的發展,中子衍射作為多學科的研究手段得到瞭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