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共和國居民的統稱。有2.38億人(2010)包括100多個民族。主要有爪哇人、巽他人、馬都拉人、馬來人等。絕大多數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少數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尼格利陀類型、維達類型和巴佈亞–美拉尼西亞類型。全國有200多種民族語言,在馬來語基礎上形成瞭統一的印尼語,1945年被定為國語,屬南島語系印尼語族。有文字,原用阿拉伯字母,現改用拉丁字母。英語為第二語言,在政府部門、學校教育和商業往來中廣泛應用。90%的人信伊斯蘭教,5%信基基督教,3%信印度教,2%信其他宗教。

身著傳統民族禮服的印尼女子

  印度尼西亞人在民族成分、人種類型、語言和宗教上的復雜情況,是在歷史上受到多次移民浪潮的沖擊和外來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的。早在更新世中期,印度尼西亞群島即有人類居住,以爪哇直立猿人為代表。但現在的印度尼西亞人並非爪哇猿人的直接後裔。至今留有後裔的古老居民,是屬於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的尼格利陀人、維達人和巴佈亞人。約在舊石器時代後期通過當時連接亞洲大陸的陸橋逐步遷來,距今至少已有兩萬多年的歷史。其後裔為今日的庫佈人、普南人和托亞拉人,以及西伊裡安的巴佈亞人,在全國人口中僅占少數。屬於蒙古人種馬來類型的馬來人,約在新石器時代至金屬時代,自中南半島分多批經海路陸續遷入。一般區分為原始馬來人新馬來人。原始馬來人遷入的時間約自公元前3000年開始,其後裔為今日的加約人、阿拉斯人、巴塔克人、托拉查人和達雅克人等。新馬來人遷入的時間約自公元前1000年末期開始,其後裔為今日的爪哇人、巽他人、馬都拉人、亞齊人、米南卡保人、巴厘人、望加錫人、佈吉人等。原始馬來人和新馬來人的後裔在全國人口中占絕對優勢。由於各批移民遷入的時間和地點不同,帶來的文化和生活特點不同,以及與先至居民發生混合的程度和情況不同,並經過多次分化和融合,逐漸形成許多不同的民族。而且,在這些民族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又不斷融入和吸收瞭後來移民印度人、中國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歐洲人等的血統和文化。

  1世紀起受印度文化影響,2世紀起受中國文化影響,13世紀起受阿拉伯文化影響。4~5世紀開始形成早期國傢。自7世紀起,先後建立室利佛逝、夏連特拉、諫義利、新柯沙裡、麻喏巴歇、淡目、亞齊、萬丹和馬打蘭等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