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徽省宣城市轄區。在安徽省東南部。位於長江以南,黃山以北,地處皖南山區餘脈與長江中下遊沖積平原接合部,皖贛鐵路和宣杭鐵路相交於此,合杭高速公路穿境。地貌多樣,山水田地兼備,生態環境優越,自然資源豐富。面積2 533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15.7平方千米,人口77萬(2010),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春秋時名爰陵。秦置縣。西漢改稱宛陵縣。隋開皇九年改南豫州為宣州,同時將治於戈江鎮的宣城縣撤銷,併入宛陵縣,將宛陵改名宣城。大業三年年(607)改宣州為宣城郡。唐武德三年(620)復為宣州,天寶元年(742)復改宣城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宣州。北宋屬江南東路。南宋乾道二年(1166)升為寧國府。唐以後以產紙、兔毫筆著名。1987年撤縣設市。2000年撤銷宣城地區和宣州市,設地級宣城市,原宣城市改稱宣州區。盛產水稻、小麥、油菜子、棉花、茶葉、煙葉、桑蠶繭、水產品、水果和竹木,是國傢商品糧基地、優質棉基地和全安徽省水產基地。礦產資源種類眾多,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銅、鉬、硫、鐵、錳、石墨、大理石、珍珠巖、石灰巖、高嶺土等,其中煤炭儲量豐富,麻姑山銅鉬礦為皖東南地區最大的有色金屬礦。工業有采礦、食品、紡織、醫藥、機械、建材等。建立於1979年的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是中國唯一的揚子鱷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是宣紙生產起源地之一和主要銷售地。歷來為文人薈萃之地。東晉恒彝、南齊謝朓、南宋文天祥曾先後任宣州太守。名勝古跡有江南詩山敬亭山、北宋廣教寺雙塔、南漪湖、陳山舊石器文化遺址、團山新石器文化遺址、古宣紙廠遺址、謝朓樓遺址、梅公祠遺址、文天祥衣冠塚、施潤章故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