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學工作者的群眾性學術團體。籌建於1949年7月1日,時稱中國新史學研究會。經過兩年的籌備,中國史學會於1951年7月正式成立,定名為中國史學會。郭沫若任主席,吳玉章、範文瀾任副主席。

  中國史學會自籌備階段開始,就在組織團結全國史學工作者學習和應用馬克思主義研究歷史方面做瞭大量工作,註重歷史資料搜集、編輯、出版。20世紀50年代初,由徐特立、範文瀾、翦伯贊、陳垣、鄭振鐸、向達、胡繩、呂振羽羽、華崗、邵循正、白壽彝組成編委會,著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的編輯工作,陸續出版瞭12個選題的資料,總計2 500萬字,其中大部分是在1951~1958年完成的。這些資料的出版,對培養中國近代史研究人才,推動研究工作都起瞭重要作用。在20世紀60年代初以前,中國史學會還組織瞭大量學術活動,如1958年9月的“紀念戊戌變法60周年學術討論會”、1961年4月的“紀念巴黎公社90周年學術討論會”、5月的“紀念太平天國110周年學術討論會”,以及10月的“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學術討論會”等。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史學會停止瞭活動。“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組織領導下,1980年4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史學界代表齊集北京,召開瞭中國史學界第二次代表大會。先後擔任過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或正、副會長的著名史學傢有鄭天挺、周谷城、白壽彝、劉大年、鄧廣銘、吳於廑、林甘泉、胡繩、戴逸、丁偉志、李侃、張豈之、齊世榮、王慶成、金沖及、李文海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史學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史學會單獨或與有關單位合作組織瞭多次學術討論會,影響較大的有紀念辛亥革命70、80、9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林則徐誕辰2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60周年學術討論會”,“抗日戰爭50周年日中學術討論會”,“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簡帛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全國世界史研究學術討論會”,“義和團運動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香港史、澳門史學術討論會”等。中國史學會重視對青年史學工作者的培養,於1991年、1996年、2000年先後在西安、合肥、重慶召開過三次全國青年史學工作者會議,對青年史學工作者的成長起瞭積極作用。除推動國內的史學研究以外,中國史學會還積極參加國際歷史科學委員會的活動,曾先後五次組團出席國際歷史科學大會,1980年中國史學會尚未成為國際歷史科學委員會的正式成員,就應邀派團出席瞭在羅馬尼亞佈加勒斯特舉行的第15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1982年中國史學會被正式接納為國際歷史科學委員會成員後,派團出席瞭第16屆、17屆、18屆、19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通過參加國際活動,加強瞭中國史學界同世界其他國傢歷史學傢的聯系,擴大瞭中國史學界在國際上的影響。中國史學會自1980年起編輯出版《中國歷史學年鑒》,每年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