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歷史學傢、考古學傢、文獻學傢、古文字學傢。字苑峰。山東榮成人。卒於北京。193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同年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歷任圖書管理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46~1960年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54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60年任中華書局副總編輯。1966年專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78年當選為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1979年當選為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1980年當選為為中國史學會理事。1983年又兼任文化部國傢文物委員會委員等職。

  張政烺長期致力於中國古文字和中國古代史的研究,還在考古學、古器物學、版本目錄學、通俗小說等諸多學術領域進行具有開拓性的研究,解決瞭許多疑難問題。早年即運用各種古文字材料考證古史,並且從古文字學的研究方法上對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進行批判。他結合甲骨卜辭與古文獻研究中國古代的社會組織和農業生產,認為商周時期普遍存在農村公社,戰國、秦、漢才是奴隸社會。他又根據甲骨文中異代同名的現象,提出“婦好”是世代相承的人名而不是一個人。在青銅器的銘文考釋、年代考訂等方面也有重要貢獻。他綜合考古發現中有關周易的各種資料,提出卜辭和金文中由3個或6個數目字構成的字組,乃是最早的易卦,進而考證周初銅器銘文中的易卦是以卦名邑,以邑為氏。這些創見引起學術界的廣泛註意。張政烺還主持或參與臨沂銀雀山漢簡、馬王堆帛書和雲夢秦簡的整理工作,承擔二十四史點校等學術任務,作出重要貢獻。主要論著有《獵碣考釋初稿》、《平陵陳得立事歲陶考證》等,集中收錄在《張政烺文史論集》一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