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農科學會的聯合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宗旨是團結組織農業科技工作者,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的繁榮與發展。主要任務是開展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思想、提高學術水準、普及農業科學知識,並接受國傢和各級有關部門的委託,對農業發展戰略、政策、措施提供諮詢服務。

  中國農學會是成立最早的、研究農業問題的綜合性學術團體。其淵源可追溯到1895年孫中山首創於廣州的農學會和1896年梁啟超等建立於上海的農務會。1917年,由畢業於京師大大學堂農科和自日、美等國學農歸來的王舜臣陳嶸等發起成立中華農學會於上海,最初會員50餘人,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共有會員達6 000餘人。其間共舉辦年會26次,1926年在廣州召開第九屆年會時,毛澤東曾代表農民運動講習所出席並致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參加第一屆全國自然科學代表大會的農學代表一致同意先以中國農學會的名義,參加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1956年,中國農學會在北京宣告成立。並編輯出版《農業學報》。在其組織系統內,共有全國性農業專科學會、協會、研究會21個,包括農業經濟學會、棉花學會、農業環境保護協會、茶葉學會、草原學會、農業現代化研究會、原子能農學會、沼氣協會、農業氣象研究會、養蜂學會、種子協會、土壤肥料研究會、農業圖書館協會、農業展覽協會、農業歷史學會、地膜覆蓋研究會、科技情報分科學會、農業應用數學分科學會、農業區劃分科學會、耕作制度研究會、出國進修人員交流協會等;各省、市、自治區農學會31個,會員合計數十萬人。20世紀80年代,原屬中國農學會的中國作物學會、中國園藝學會、中國畜牧獸醫學會、中國植物保護學會、中國植物病理學會、中國熱帶作物學會、中國蠶學會等已成為獨立的一級學會。

  中國農學會的辦事機構設在北京,有學術、科普、編輯、國際四部,以及辦公室、研究室、科技咨詢中心等。1979年以來,曾先後主辦東北三省、西北九省、黃淮海地區及上海經濟區、武陵山區等一系列大型農業現代化或農業發展戰略學術討論會。1985年起出版機關刊物《中國農學通報》。此外,還出版《會訊》、《中國農業專傢建議》等內部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