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魏時期鄭羲頌德摩崖石刻。刻於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共有兩處:一處在山東平度天柱山,稱《鄭羲上碑》;另一處在山東掖縣(今萊州)雲峰山,稱《鄭羲下碑》。下碑字形比上碑稍大,保存亦較完好。《鄭羲上碑》高260釐米,寬103釐米,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碑文楷書20行,字跡剝落嚴重,難以卒讀;《鄭羲下碑》高195釐米,寬358釐米,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使持節督兗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兗州刺史史南陽文公鄭君之碑”,碑文楷書51行,每行23~29字不等。下碑有額,題楷書“滎陽鄭文公之碑”兩行七字,碑文後有宋人題記。兩處摩崖內容基本相同,為稱頌鄭羲名德之文,書法風格亦完全一致。雖未署撰文、書寫者名款,但自清代以來公認為鄭羲之子鄭道昭撰文並書丹。鄭道昭其書名不見於史籍,至清代中期以後,包世臣、張琦、吳熙載、康有為等頌揚北朝碑刻書法,謂山東掖縣附近雲峰山、天柱山、太基山諸處摩崖皆為鄭道昭書跡,名遂大顯。《鄭文公碑》筆法嚴謹,筆力雄勁,體勢端凝,不露棱角,端莊方整的字形中蘊涵瞭寬博的氣勢。其為膠東同類風格摩崖中篇幅最長者,在北魏銘石書跡中別樹一幟,故自清代乾隆間拓本流傳於世後,即廣受贊譽,被推為鄭道昭書風的代表作之一。為習北碑者所宗。

《鄭羲下碑》拓片局部(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