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率軍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中國領土臺灣的大規模渡海頓陸作戰。

  臺灣,東漢、三國時稱夷洲,隋稱流求,歷來是中國領土。三國時吳國和隋朝都曾派官員到臺灣。南宋時臺灣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統管,明萬曆年間改稱臺灣。長期以來,高山族和漢族民眾對開發臺灣都作出瞭貢獻。

  明天啟二年(1622),荷蘭殖民機構東印度公司(駐今印度尼西亞)派軍艦到臺灣窺察港口。次年荷艦復至,並派兵50人在島上築堡,遭當地民眾襲擊退走。四年,荷軍指揮官宋克率艦13艘,侵占臺灣西南部。後築臺灣城(荷稱熱蘭遮城,今臺南市西安平鎮)與赤嵌城(荷稱普羅文查城,今臺南)。崇禎十五年(1642),荷軍擊敗侵占雞籠(今基隆)、淡水等地的西班牙殖民軍,又奪占臺灣北部。荷蘭殖民者在臺灣實行軍事鎮壓、政治分治、經濟掠奪,並以臺灣為基地在沿海劫商掠貨,俘獲華人為奴。臺灣人民不堪殖民統治,以各種形式進行反抗。清順治九年(1652),臺灣人郭懷一領導起義群眾1.6萬人抗荷,歷時15天遭鎮壓,郭懷一及部眾1 800餘人被荷軍殺戮。殖民者的暴行,激起臺灣人民的仇恨和反抗。

  順治十四年,鄭芝龍舊部、充當荷蘭翻譯的何廷斌(又名何斌)從臺灣到廈門,勸鄭成功收復臺灣。十六年,何廷斌向鄭成功獻臺灣地圖。鄭軍因忙於休整和抵禦清軍南下,未定進軍臺灣之事。十八年(1661)正月,鄭成功在廈門召開軍事會議,決計收復臺灣,作為抗清基地。鄭軍抓緊檢修戰船,籌措軍火軍糧;探測航道,偵察敵情,對外封鎖消息。鄭成功命部將洪旭、黃廷等輔佐長子鄭經留守金門、廈門;將渡海登陸官兵集結在船,嚴加管束,聽令待發。

  三月二十三,鄭成功乘侵臺荷軍兵力薄弱(千餘人)及其援軍受季風影響難以赴臺之機,親率將士2.5萬人、戰船數百艘為第一批,在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漁民引導下,由金門料羅灣出發,次日至澎湖,遇風待機。三十日夜,鄭軍由澎湖起航,四月初二晨抵荷軍疏於防守的鹿耳門港(今臺南安平港北)外。鄭成功乘中午滿潮,率師通過道紆水淺的北航道,駛入鹿耳門港,令水兵4 000人搶占北線尾島,全殲荷軍守兵;自率主力通過大海灣,直插禾寮港,在島上數千同胞接應下上岸。荷蘭殖民總督揆一多次組織反撲。在海上,荷艦4艘攻擊北線尾島外鄭軍。鄭成功遣部將陳廣、陳沖等率戰船60艘包圍荷艦,以炮火擊沉荷主艦“赫克托”號,以火船燒毀荷船“格拉斯蘭”號。在陸上,揆一遣湯馬斯·貝德爾上尉率鳥銃兵240人,襲擊登上北線尾島的鄭軍。鄭軍將領陳澤以兵800迂回側後,重創上島之荷兵。

  四月初三,鄭成功乘勝擴大戰果,集兵1.2萬包圍赤嵌城,斷城內水源,在城周佈設火器,對荷軍形成軍事威懾。遣送俘獲的赤嵌守軍頭目描難實叮之弟夫婦回城勸降。初四,描難實叮率眾出降。鄭成功予以厚待,又派描難實叮去荷蘭總督及評議會所在地臺灣城招降揆一。初六,揆一遣描難實叮見鄭成功,許以賠款換鄭軍撤走,被嚴詞拒絕。次日,鄭軍主力移師一鯤身,威逼臺灣城。揆一憑借堅城利炮和守兵千人,拒絕投降。二十四日,鄭成功以臺灣城孤,遂改攻城為圍困待降;同時分兵收復島上其他失地。五月,改赤嵌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和天興、萬年兩縣,改臺灣城為安平鎮。又下屯墾令解決軍需,嚴肅軍紀,到高山族同胞居住區察訪、慰問。在鄭成功優俘政策感召下,荷軍中黑人士兵亦倒戈降附助戰。鄭軍未到之雞籠、淡水等地,臺灣同胞自動拿起武器驅逐荷軍。

  荷蘭東印度公司為挽回敗局,派海軍統領雅科佈·卡宇率艦船12艘、士兵720人增援臺灣,於閏七月二十三與揆一合兵攻鄭軍。雙方激戰半個時辰,鄭軍將領陳澤、陳繼美等率部擊毀荷船2艘,俘荷船艇5隻,擊殺艇長以下130餘人,卡宇敗逃,臺灣城荷軍遂處糧盡援絕的困境。十月初一,揆一再次向巴達維亞求援。荷蘭殖民者復命卡宇為司令、康斯丁·諾貝爾為副司令率兵救援,又被鄭軍擊退。

  臺灣城被圍困8個月後,十二月初六,鄭成功下令炮轟臺灣城外重要據點烏得勒支堡,發射炮彈2 500餘發,當晚破城。龜縮臺灣城內的荷軍殘餘600餘人,由於傷殘、疾病,幾乎喪失戰鬥力。荷蘭殖民評議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願在優惠條件下交出城堡。十二月十三(1662年2月1日),揆一代表荷方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被荷蘭殖民者侵占達38年之久的臺灣回歸中國。

  鄭成功收復中國領土臺灣,得到臺灣同胞的支持;在作戰指導上,能正確選擇戰機和打擊方向,利用季風、潮汐出敵不意登陸;同時,以軍事打擊與政治瓦解相配合,終獲全勝。它是中國歷史上大規模渡海登陸作戰的成功范例,在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史上寫下瞭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