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刺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異常情況。包括暈針、滯針、彎針、折針、血腫及針刺後遺感等。主要由於醫者技術不夠熟練,針刺深度和方向不當,沒有掌握好針刺註意事項,病人體質因素以及體位不適、精神緊張或針具品質不好等原因引起。

  暈針 針刺過程中,病人出現頭暈、目眩、噁心等,甚而暈厥的現象。①表現:突然出現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慌氣短,出冷汗,胸悶噁心,神疲肢軟,意識恍恍惚;甚者意識喪失,跌仆倒地,四肢厥冷,二便失禁,四肢抽搐。恢復後,仍有疲乏、嗜睡、面色蒼白、頭部不適等。②原因:病人體虛,精神緊張,或疲勞、饑餓、大汗出、大出血、大瀉後針刺,或體位不適(坐位、直立位)、醫生手法過重等。③處理:立即停止針刺,將已刺入的針全部取出,使患者平臥,松開衣帶,安靜休息片刻,給飲溫開水後,輕者即可恢復。重者在上述處理基礎上,可針刺人中、內關、湧泉,溫灸百會、氣海、關元,一般即可蘇醒。必要時,也可配合其他急救措施。④預防:對初次接受針刺治療和精神緊張者,應事先做好解釋工作;盡量采取舒適持久的體位如臥位進行針刺;取穴不宜過多,手法不宜過重;饑餓、疲勞者宜先進食、休息後,再行針刺。一旦出現面色蒼白、神疲、胸悶、惡心等暈針先兆時,應及早采取處理措施。

  滯針 在行針、出針時,感到針體澀滯的現象。①表現:醫者感覺針在體內捻轉不動,提插、出針困難,無法進一步操作和出針。②原因:行針時用力過猛或不勻,患者精神緊張或因疼痛而致局部肌肉痙攣,以及體位移動,針體刺入肌腱,捻轉時幅度過大或呈單向性。③處理:可根據具體情況,及時糾正體位,延長留針時間,在局部輕輕按揉或鄰近處加刺一針。如因單向捻轉使肌纖維纏繞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捻轉,並左右輕輕捻轉,使之松解。④預防:治療前,對初診及精神緊張者,應做好解釋工作;進針時避開肌腱;行針時捻轉幅度不宜過大,避免單向捻轉;各種手法不宜用力過猛,以免發生滯針。

  彎針 針體在穴內彎曲變形的現象。①表現:針體彎曲,針柄改變瞭原來的刺入方向和角度,行針困難,病人感到疼痛。②原因:因醫者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或針下觸及堅硬組織;留針時病人體位移動或針柄受外力碰撞和壓迫;也可因滯針未及時處理所致。③處理:針體輕度彎曲時,應立即將針緩慢退出,甚至分段退出,切忌急拔猛抽。④預防:使患者體位舒適,留針時不要移動,並註意避免外力碰撞壓迫針柄。醫者手法要熟練,用力輕巧,如有滯針現象發生,要及時處理。

  折針 針體在體內折斷的現象。①表現:部分針體尚露於皮膚之外或針體全沒於皮下,針柄與針體脫離。②原因:針具質量差,針根松動,針體銹蝕;行針時用力過猛,肌肉痙攣劇烈;留針時外力碰撞;滯針、彎針未及時妥善處理;電針治療時,電流強度突然加大。③處理:保持原有體位,鎮定處理折針,以免針體向深處陷入。部分針體露於體外者,可用鑷子夾住斷端取出。若全部沒入皮下者,應手術取出。④預防:事先認真檢查醫針,針刺時,不要將針體全部刺入,應保留一部分在體外。彎針時應立即退針。電針時不宜突然加大電流強度。

  血腫 出針後局部青紫腫痛的現象。原因為針刺損傷小血管,尤其針尖彎曲帶鉤時。一般可自行消退,不必處理。較嚴重者可予熱敷或理療。醫者手法不宜過重,留針不宜過長,出針後可輕輕上下按揉。

  此外,針刺也可引起臟器、神經損傷,如氣胸、脊髓和神經幹損傷等,但隻要掌握腧穴的局部解剖結構,註意掌握針刺方向和深度,一般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