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府兵基層組織的名稱。府兵的基層組織泛稱軍府。西魏、北周時期軍府的長官是開府,其副為儀同。隋初為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軍府即改稱驃騎府。隋煬帝改驃騎、車騎兩將軍為鷹揚郎將與副郎將(副郎將後改鷹擊郎將),軍府也改稱鷹揚府。唐初恢復驃騎、車騎將軍官稱,各自置府。武德六年(623),車騎將軍隸屬驃騎府,次年又改驃騎為統軍,車騎為別別將。貞觀十年(636)軍府統稱為折沖府,長官為折沖都尉,其副為果毅都尉

  折沖府分上、中、下3等,上府1 200人(有時增至1 500人),中府1 000人,下府800人,所屬的兵士通稱衛士。每府置折沖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別將、長史、兵曹參軍各一人,這是府一級的組織。府以下,300人為團,團有校尉及旅帥;50人為隊,有隊正、副;十人為火,有火長。

  折沖府分佈各地,隨時置廢,全國府數增減不恒,較多時為633(一作634)府,一說多達800,少則不滿600。為瞭維護居中馭外的軍事形勢,唐代軍府集中設置於關中,大致占總數的1/3以上;其次為河東、河南;南方軍府很少。諸府大都因所在地立名,每個府的管轄區域別有規定,稱為“地團”,大小不等。折沖府和地方長官沒有統屬關系。但設置都督的州,都督多兼任州刺史。

  諸府分屬十二衛及東宮六率(見十六衛)。每年,衛士分番上長安,於所屬之衛承擔宿衛任務。如調發府兵征防,須朝廷頒銅魚符及敕書(合稱魚書),由刺史和折沖都尉會同勘對,才能差發。調發全府,即由折沖都尉率領;調發不盡,則由果毅或別將率領。每年冬天,折沖都尉主持教練軍陣戰鬥之法。正月,折沖府造衛士名籍,名下具註三年來宿衛、征防及其他差遣情況,評定優劣,申送所屬之衛。折沖府儲備戰馬、帳幕和鍪、甲、弩、矟等武器,征行時配給兵士。府兵自備軍資、衣裝、輕武器和行糧。每府由國傢給與公廨田四頃或公廨錢10萬至20萬。公廨田大致采取租佃形式,收取地租;公廨錢以高利貸形式收取利息。這些收入作為本府公用和官員食料開支。

  唐初,折沖府曾經在軍事組織、教練、指揮各方面起過重大作用。唐高宗以後,特別是武則天統治的後期,由於戰事頻繁,兵士死傷以及逃亡的日益增多,缺額又難以補充,府屬衛士空額越來越多。到瞭唐玄宗統治期間,折沖府逐漸成為空殼,番上宿衛由於兵員寡弱而無兵可交。天寶八載(749),詔停折沖府上下魚書,標志著府兵制的徹底破壞。以後,折沖府隻有兵額,卻沒有軍士、武器、馬匹。折沖、果毅等官員雖時見記載,那隻是一種軍官的虛銜而已。

  

推薦書目

 唐長孺. 唐書兵志箋正.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7.

 陳寅恪.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北京: 中華書局, 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