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論書。後秦學問僧人僧肇著。《肇論》是僧肇依據中國哲學的傳統精神,對般若學基本原則的理解與發揮。大致說來,《宗本義》是導言性質的。依僧肇看,本無、實相、性空、緣會都是異名而同質的觀念。他是緊緊抓住瞭般若學的“諸法性空”與“實相無相”的原則的。

  《肇論》中除《宗本義》外,還收集瞭《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和《涅槃無名論》等四篇。《物不遷論》說:世間一一切事物並不像它呈現於人們的那樣。諸法是沒有變化流動的。盡管世人都說“生死交謝,寒暑迭遷……有物流動”。實質上動隻是人們的幻覺,是虛假不真的現象。僧肇認為,一切萬法“動靜未始異”,實質上動靜一如,並沒有區別,也根本不存在運動遷流。此論實際是對龍樹在《中論》中所說的“八不”原則中的“不來亦不出”的具體發揮。

  《不真空論》則是關於若空觀的闡釋,也是對《中論》中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的一種理解與發揮。他抓住緣起的理論,由於緣起,一切諸法虛幻不真,由此不真,所以說空。在闡釋對空理解的同時,僧肇評論瞭當時的“六傢七宗”之說。

  《般若無知論》完成於他參與《大品般若經》翻譯之後。“般若”在印度佛學裡面指的是“智慧”,但它是出世的智慧。從認識論角度看,般若之知是德用和功用。從大乘佛學的本體意義上說,般若就是無相之體。從這個意義上,僧肇斷定,由於認識對象是無相之相,作為認識工具的般若智自然是無知之知。此論從絕對超越的角度來討論佛教的本體和功用,具有徹底的般若學立場。僧肇還在此論中通過《劉遺民問書》和《答劉遺民問書》,詳細地說明瞭中國人對於印度般若學可能會有的誤解。

  《涅槃無名論》據說是專門為後秦國主姚興所著。論分二部分,前為《表上秦主姚興》,後為本論。它依據般若學的本體觀,認為實相無相,涅槃虛空,不可以經驗手段把握,不可用言語文字描述。但本論的言語風格和所用材料等與僧肇的背景不符,故古來即有人說此篇是托名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