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照明的光源。有白熾燈、氣體放電燈和固體發光器件三大類。

  白熾燈 固體被加熱到很高溫度時就會發出耀眼的白光,稱為白熾,利用這一原理製成的光源稱為白熾燈。太陽是最重要的白熾光源,它是地球上光的主要來源。油燈和蠟燭是早期製作的白熾光源。19世紀後半葉,為製作電加熱的白熾燈進行瞭許多嘗試。1879年T.A.愛迪生試驗成功白熾電燈,,當時他采用炭絲作為燈絲。為防止氧化,燈泡內被抽成真空。1906年,鎢絲被用作白熾燈燈絲。白熾燈使用極為方便,輻射光譜連續,顯色性好(一般顯色指數約為99),迄今仍是廣泛應用的光源。缺點是光效低,主要原因是鎢絲產生的輻射大部分位於人眼看不見的紅外區。

  氣體放電燈 除白熾燈外,作為照明用的光源還有熒光燈(俗稱日光燈)、低壓鈉燈、高壓汞燈、高壓鈉燈、金屬鹵化物燈和氙燈等。這些光源都是通過氣體放電而產生光。前兩種是低氣壓放電燈,後三種是高強度放電燈,最後一種是高壓惰性氣體放電燈。

  熒光燈 1938年研制成功。發光效率較高,光線柔和,因而室內照明中被廣泛采用。

  低壓鈉燈 主要是利用鈉黃光,波長為589.0納米和589.6納米,正處於人眼視見函數最大值附近。低壓鈉蒸氣放電可見輻射的發光效率甚高,約為450流/瓦。但主要是發射黃色光,顯色性很差。主要用於對光色要求不高的地方。

  高壓汞燈 有較高的光效,大約50流/瓦,而且發光體積小,亮度較高,適於室外照明和高大廠房、建築物內的照明。

  高壓鈉燈 20世紀60年代初,耐高溫抗鈉腐蝕的材料——半透明的多晶氧化鋁陶瓷管試制成功,高氣壓鈉蒸氣放電燈由此應運而生。高壓鈉燈中充有一定比例的鈉汞齊和氙氣。

  金屬鹵化物燈 把金屬鹵化物加入到高壓汞放電管中制成的。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初。最初目的是為瞭改善高壓汞燈的光色,後來的進展則形成為一種新的高強度放電燈。這種燈的光效約比高壓汞燈高一倍,光色好。可用於一般照明(如街道照明、室內照明等),也可用於特殊照明(如體育場照明)。

  氙燈 光色酷似陽光,所以有“小太陽”之稱。氙燈的顯色性好,顯色指數一般超過94。長弧氙燈的功率較大,可作為碼頭、車站、廣場、體育場的大面積照明光源。缺點是光效比較低,約30流/瓦。短弧氙燈的發光體小,亮度很高,發光穩定,光色幾乎不隨工作條件而變。

  20世紀70年代稀土節能燈發明,80年代初緊湊型熒光燈(電子節能燈)問世。電子節能燈采用稀土三基色熒光粉和電子整流器驅動,節能效果明顯、壽命長、使用方便,發展趨勢是光源幾何尺寸越做越小,光效越做越高。如7瓦的三基色節能燈亮度相當於45瓦的白熾燈,而壽命是後者的8倍。

  固體發光器件 發光二極管(LED)是20世紀後期發明並發展起來的光源。它是在半導體PN結處施加正向電流時,以高效率發出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的發光器件。優點是省電、壽命長、耐震動、響應速度快、冷光,已應用於指示燈、信號燈、顯示屏等領域,並開始進入照明光源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