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從中亞粟特地區來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後裔的泛稱。漢文史籍稱其原住祁連山北昭武城,被匈奴擊走,西遷中亞河中地區,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戊地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稱昭武九姓。

  粟特人在歷史上素以善於經商著稱,長期操縱絲綢之路上的轉販貿易。早在東漢時期,洛陽就有粟弋(即粟特)賈胡。敦煌古代烽燧(斯坦因編號之Ⅻa)下曾發現寫在紙上的“粟特文古信劄”數件,其內容反映瞭西晉末粟特人的經商組織織和活動。南北朝以來,昭武九姓經商范圍更加擴大,並不時為一些國傢承擔外交使命,如545年北周曾派遣酒泉胡安諾槃陀出使突厥。在唐代,經商的昭武九姓胡人常被稱為興生胡或簡作興胡,從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看,興胡與縣管百姓、行客並列,表明他們可能有一定的特殊身份或社會地位。

粟特文碑刻

  早在十六國時期,武威等地就有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在北朝末、隋、唐時期,碎葉、於闐、龜茲、焉耆、樓蘭、蒲昌海(今新疆羅佈泊)、西州、伊州、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涼州(今甘肅武威)、長安、藍田、洛陽、關內道北部河曲六胡州等地都有昭武九姓胡的聚落(六胡州,突厥文作altïčub soγdaq。630年,東突厥頡利可汗降唐,原突厥中的昭武九姓部落隨之入塞,唐為安置這批昭武九姓而置)。據敦煌寫卷《沙州伊州地志》殘卷,唐代在今羅佈泊地區有康國大首領康艷典建立的五六座移民城鎮。據敦煌文書,天寶時敦煌郡敦煌縣從化鄉住著昭武九姓胡三百餘戶,人口當有一千三四百人。在內地,許多昭武九姓胡散居各地,其聚居者往往自有統領,稱作大、小首領;在戰亂時期往往自有城主(如伊州)。唐玄宗開元九年至十年(721~722)攻陷六胡州的康待賓、安慕客、何黑奴、石神奴等是昭武九姓胡;安史之亂的頭目安祿山、史思明為營州(今遼寧朝陽)雜胡,也是昭武九姓胡後裔。

  昭武九姓胡的活動特點使他們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瞭重要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亞音樂、舞蹈、歷法之傳入中原,中國絲綢、造紙技術之傳到西方,昭武九姓胡無疑是重要的媒介。他們還在中原四周的遊牧汗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別是把粟特文字帶入突厥、回鶻汗國。其影響所及,回鶻文、蒙古文、滿文均可溯源於粟特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