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代醫學傢。即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以字行。睢州考城(今河南民權西南)人。金元四大傢之一,攻下學派宣導人。在宣宗興定(1217~1222)間曾擢為大臣,不慕名利,無何辭去。其學繼承劉河間,用藥多寒涼,提倡汗、下、吐三法治病,提出“攻邪論”,成為攻下學派之祖。代表作有《儒門事親》15卷。

  學術上,他認為人身之病,非非人身素有,或自外入,或自內生,皆為邪氣。如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地之六氣:霧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均可致病。治療多用汗下吐三法,他的三法包括很廣,凡能使邪從上竅而出者,皆為吐法,如引涎漉誕,涕氣追淚,嘔吐出痰等;凡能解表者,皆屬汗法,如灸、熏、渫、洗、熨、烙、針刺、砭射、按摩、服藥等;凡能使邪氣下行者,皆屬下法,如催生、下乳、磨積、逐水、通經、泄氣、通便、利尿等。因此,除補法外,臨床治法基本囊括於他的三法之內,運用於各科疑難病證。他還提出“攻邪用藥,扶正以食”的治療觀點,對於各科病的具體食療法亦較為詳盡。他將疾病分為風寒暑濕燥火六門。還提倡心理療疾,以情制情的主張,即“悲勝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恐勝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勝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喜勝悲,以戲謔褻狎之言娛之;思勝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並且留下大量心理療疾的驗案。

  門人有常德、麻知幾、李子范等,後繼者有元末王珪、明初王三尊以及日本中神琴溪等。他的治療方法曾被清代走方醫發揮為“禁截頂串”諸法而視為專門絕技,清代趙學敏將其技編為《串雅》而廣為流傳。但張子和的一些主張過於偏激,《四庫總目》說他:“中間負氣求勝,不免過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