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唐詩人。字文昌。原籍蘇州,遷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德宗貞元十三年(797)冬,經孟郊介紹,遊汴州識韓愈。十五年中進士。憲宗元和元年(806)調補太常寺太祝,識白居易,切磋詩藝,同倡新樂府。因患眼疾,為太祝十年不遷,人稱“窮瞎張太祝”。後歷任國子助教、秘書郎。穆宗長慶元年(821),韓愈薦任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再遷主客郎中,終國子司業。稱“張水部”、“張司業”。

<

  張籍早期“學詩為眾體”(《祭退之》),“筆力可扛鼎”(《病中贈張十八》);中期多樂府歌行,成就最高;晚期多近體,為晚唐朱慶馀等人效法。張籍樂府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其骨體實出王建上”(《四庫提要》)。其詩愛憎分明地反映社會矛盾,如《塞下曲》、《築城曲》、《吳宮行》、《山農詞》等。他的樂府詩成就最高,韓愈《醉贈張秘書》雲:“張籍學古淡,軒鶴避雞群。”白居易《讀張籍古樂府》稱其“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張籍詩古淡流蕩,清雅平易而不俗。影響晚唐,《唐國史補》下雲:元和以後,“歌行則學流蕩於張籍”。

  有《張司業集》8卷,詩480首。《論語註辨》,佚。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及《唐才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