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傢。原名張心遠。原籍安徽潛山。生於江西廣信,卒於北京。幼讀私塾。1913年考入孫中山在蘇州創辦的“蒙藏墾殖學校”。學校解散後失學回鄉,完成第一部章回體長篇白話小說《青衫淚》。1914年春隻身赴南昌求學,後前往漢口,為小報寫補白,始用“恨水”筆名。1918年被友人推薦到蕪湖《皖江日報》,任總編輯。文言中篇《紫玉成煙》和白話言情長篇小說《南國相思譜》在《皖江日報》連載。1919年,他從蕪湖到北京從事新新聞工作。先在《益世報》做校對,後在上海《申報》駐京辦事處做編輯。後又被邀主編《世界晚報》副刊《夜光》。

  在新聞界幾年,知道瞭不少社會情況,這促使他創作長篇《春明外史》(1924)。作品以主人公楊杏園的戀愛史為貫穿情節,承襲瞭近代譴責小說的格局,觸及瞭上層社會的黑幕,揭露瞭官場的弊端和種種社會陋習。但小說帶有明顯的“鴛鴦蝴蝶派”小說的印記,對小說中人物的私生活帶有獵奇和賞玩的成分。

  其後的《金粉世傢》(1926)是張恨水藝術上比較成功的章回小說。小說描寫瞭北伐前北京金姓內閣總理的繁華綺麗的大傢族的興衰史。言情的故事,大傢庭內部錯綜復雜的紛爭,使小說通俗而暢銷。小說也暴露瞭豪門荒淫的寄生生活,剖析瞭中國傳統社會的宗法傢族模式所潛在的危機。

  他的另一代表作《啼笑因緣》在1929年上海《新聞報》上連載。內容是以主人公樊傢樹為中心的多角戀愛故事,中間穿插軍閥劉國柱仗勢霸占民女的情節,以及關壽峰父女鋤強扶弱的武俠傳奇。作者以樊傢樹為理想人物,強調這位平民化大少爺助貧濟困的品質。作品將反強權的精神、纏綿悱惻的言情故事和驚險緊張的武俠傳奇熔於一爐,傳統章回小說和西洋小說新技法雜糅一體,發表後曾風行一時,還被改編為戲劇、評彈和攝制成影片。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恨水努力從事“國難小說”的創作。這類短篇小說大都收在《彎弓集》(寓有彎弓射日之意)中,雖仍不脫言情特色,但作者主觀用意乃在“喚醒國人”,盡一點“鼓舞民氣”的責任。1935年秋,由於華北形勢日緊,張恨水舉傢南遷。初至上海,為《立報》編副刊《花果山》;後遷南京,辦《南京人報》,並自編副刊《南華經》。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恨水經安徽至武漢,再到重慶,加入《新民報》。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是社會諷刺小說。《八十一夢》(1939)以夢幻的形式,有時參照《西遊記》、《鏡花緣》、《儒林外史》及譴責小說的筆法,站在平民的立場,諷刺國民黨貪官污吏以及大後方官紳的紙醉金迷的頹敗生活。小說揭露和諷喻十分辛辣,是大後方銷路最好的一部作品。隨後的《五子登科》也是一部抨擊國民黨達官要員胡作非為的諷刺小說。此外張恨水還寫瞭許多詩文。

  抗戰期間,張恨水曾被推選為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抗日戰爭結束後,任北平《新民報》總經理兼編副刊《北海》。1948年辭去《新民報》職務,1949年突患中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張恨水繼續文學創作,50年代陸續創作《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孔雀東南飛》等13部中長篇小說,發表於香港等地的報刊上。

  

推薦書目

 中國現代文學館. 張恨水.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7.

 石楠. 張恨水傳. 南京: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