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中北部內陸盆地。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是非洲及世界第二大盆地。大部分在乍得和尼日爾境內,小部分屬尼日利亞、喀麥隆、中非和蘇丹等國。由提貝斯提高原、賈多高原、阿伊爾高原、包奇高原、比烏高原、阿達烏瓦高地、阿贊德高原和達爾富達高原環抱而成。盆地邊緣高地海拔一般700~1 500米,以北部的提貝斯提高原地勢最高,有不少3 000米以上的山峰。盆地底部海拔一般250~300米,以提貝斯提南面的一系列窪地和乍得湖一帶地勢最低。其中最大的博多累窪地的最低點為1555米。乍得湖與窪地之間有眾多沙丘阻隔,其間僅以加紮勒幹河谷相連,1955~1958年湖水曾幾度註入該幹河谷,最遠抵達離湖岸80千米的馬薩科裡。乍得盆地是古乍得海的一部分,向東擴展到尼羅河流域邊緣。當非洲古陸臺上升後,在第四紀末盆地中曾發生三次海侵。故盆地邊緣高地主要由古老的基底雜巖組成,盆地底部則為第四紀地層。礦產資源主要有鈾、烏、錫、銅、鎳、鉻、鐵、黃金、鉆石、石油、天然氣等,其中以鈾和石油最引人註目。大致以北緯14°為界,北部氣候幹旱,屬荒漠或半荒漠,為傳統的遊牧區;南部較濕潤,為熱帶稀樹草原(薩瓦納),是較好的畜牧區;沙裡河與洛貢河流域歷來是乍得最重要的農業區,盛產棉花和谷物。乍得湖是非洲重要的內陸漁業基地之一,也盛產天然堿。盆地南部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活躍,洛貢河流域多巴油田開發已於2000年啟動。當地穿越撒哈拉沙漠至幾內亞灣的交通要道有拉若—恩賈梅納、比爾馬—邁杜古裡,自古是沙漠商隊的重要通道;恩賈梅納、邁杜古裡是盆地中重要的商業和交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