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和中國元朝的官名。又作劄魯火赤劄魯花赤,蒙古語Jarquči(突厥語yarru–,判決)的音譯,漢譯“斷事官”。蒙古建國之初,司法行政事務簡單,隻設劄魯忽赤總領其事,以分封領民和刑罰為主要職掌。它是當時國傢最大的司法行政長官。隨著蒙古向外擴張,版圖擴大,各諸王投下都設劄魯忽赤。成吉思汗曾命失吉忽禿忽為也可劄魯忽赤(大斷事官),主持分封千戶。窩闊臺汗時,失吉忽禿忽又到中原編籍籍民戶,為諸王功臣劃分封邑,漢人稱之為“丞相”。蒙哥汗時,也可札魯忽赤忙哥撒兒以酷刑鞫訊反蒙哥汗的窩闊臺系諸王和諸將,得寵於大汗。入元以後,札魯忽赤從總攬各種政務的官員變為司法長官。元朝立大宗正府,以諸王主持府事,設從一品高秩的札魯忽赤,元成宗鐵穆耳以後員額達40人左右,審理四怯薛、諸王、駙馬投下蒙古、色目人的犯罪案件和婚姻、驅良等戶籍爭訟,也審理漢人、南人的重大刑事罪犯,按檢諸路刑獄。有時,邊遠征伐也派札魯忽赤領軍。仿照札魯忽赤制度,中書省設三品斷事官,員額由31人逐漸增至41人,從皇室、諸王駙馬投下的怯薛等官選用人員,掌刑政,並常派出理算錢谷。樞密院也設三品斷事官數員,掌管和處理軍府獄訟。宣政院、太禧宗禋院等官衙也曾置斷事官,後多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