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藏族傳統民間舞蹈。流傳於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雲南、四川、甘肅等省藏族聚居區。藏族舞蹈形式種類繁多,風格多樣。

  藏族文化傳統是以當地民間世俗文化和本教文化為基礎,吸收佛教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的內容發展而來的,這些均反映在保留下來的藏族舞蹈中。流傳到今天的藏族傳統歌舞,按功能可劃分為自娛性、娛人性、祭神性三大類。自娛性民間歌舞抒發民眾的喜怒哀樂,多在民眾中流傳。這類舞蹈有果諧、果卓(見鍋莊)、堆諧、諧(見弦子)、囊瑪、卡斯斯達溫、珠再沙等。娛人性歌舞有原為宮廷樂舞的噶爾、諧欽,由流浪藝人表演的熱巴舞、卓巴諧瑪等。祭神性歌舞有與喇嘛教相關的羌姆、米那羌姆等,與土俗信仰相關的挫渥、池歌卓、拉什則、勒則等。

  果諧 民間自娛性歌舞。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流傳在西藏阿裡、日喀則、山南、江孜及拉薩等地,其中山南果諧最為著名。民間傳說果諧的節奏與動作的形成與打青稞和“打阿嘎”(夯房基)的勞動有關。每逢年節或勞動之餘,人們便聚集在村頭或打麥場,男女各站一邊,手拉手順時針方向慢步歌唱。歌曲告一段落,領舞者帶頭發出“休、休”或“曲、曲”的喊聲,隨即快速歌舞。男方跳後女方跳,形成男女競賽的場面。舞蹈特點是重拍起步,踏地為節,上身松弛,手臂隨踏足自然擺動。無樂器伴奏。

  堆諧 民間自娛性歌舞。亦稱“堆巴諧”。有兩重含義:一是指藏族人把雅魯藏佈江上遊的昂仁、定日、拉孜、薩迦及阿裡一帶叫作“堆”,這些地區的農村圈舞即稱堆諧;二是指上述地區的圈舞傳入拉薩等地後,經過加工形成的規范的藏族踢踏舞。現在堆諧通常指後者,主要流傳於拉薩、日喀則、江孜、拉孜等地及四川康定一帶藏族聚居區。堆諧表演時間、地點比較自由,人數多少不拘。舞者多為男子,手持六弦琴,自彈、自唱、自跳。舞時以弱拍起步,靈活敏捷的腳下動作為主要特征。舞蹈分引子、“降諧”(慢板)、間奏、“覺諧”(快板)和結尾5部分。表演時先喊一聲“拉索”(類似叫板),然後進入引子、慢板,在轉入快板和固有的尾聲前,也喊一聲“拉索”。慢板音樂開朗而悅耳,快板緊湊而歡快。舞者作各種表演,並以腳下輕重、長短不同的踢踏聲,構成各種節奏類型。伴奏樂器有揚琴、札木聶、笛子、二胡和串鈴等。堆諧有3種不同風格:南派以定日地區的舞蹈為代表,動作樸實、深沉、熱烈而奔放;北派以拉孜地區的舞蹈為代表,動作優美、平穩而歡快;拉薩地區及日喀則、江孜地區的舞蹈動作活潑、瀟灑。

  熱巴 民間藝人歌舞。流傳於西藏昌都、工佈、那曲等地及雲南、四川、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熱巴原是對以賣藝為生的流浪藝人的稱呼,後將他們的歌舞稱為熱巴熱巴舞。這種舞蹈形式自如,內容豐富,是一種由鈴鼓舞、雜曲等組成的綜合表演藝術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鈴鼓舞,所以熱巴又稱鈴鼓舞。表演時,首先需向觀眾說一段祝福吉祥、炫耀技藝的話,然後男執銅鈴,女持帶把的扁鼓,邊敲邊舞,情緒熱烈。觀眾增多以後,拉開場子進行技巧表演。先是女子集體表演鼓技,然後男子個人表演各自不同的技巧動作。伴奏樂器有小鼓、扁鈴、小鈸等。

  噶爾 宮廷樂舞。由樂、歌、舞組成的一種歌舞表演形式。藏語“噶爾”意為專業性的表演歌舞,主要指17世紀噶丹頗章王朝時期,拉達克國王獻給五世達賴的一部樂舞。這部樂舞一直保留於西藏宮廷,供達賴、班禪和僧俗官員享用,也用於達賴出行恭迎恭送的儀仗及佛事慶典、官場集會的演出。舞蹈由男童表演。舞者身穿彩衣,頭戴白佈圈帽,靴上系鈴,手中拿一柄小斧。表演時唱一句歌詞,變換一種舞姿造型,動作剛勁粗獷,動靜分明,雕塑感很強。舞蹈內容多是驅邪迎祥、歌頌政教昌隆和達賴喇嘛。主要伴奏樂器有達爾瑪(近似新疆的鐵鼓)、加林(長嗩吶)、根卡等。

  羌姆 宗教舞蹈。亦稱“跳神”、“跳欠”。流傳於西藏、青海、甘肅、雲南、四川等地藏傳佛教寺院。據傳,羌姆始於印度密宗僧人蓮花生大師進藏並建成桑耶寺的時期。他為降伏惡鬼,繼承本教儀軌,采藏族土風舞(主要是法器舞、擬獸舞)與大乘密宗內容結合,開創一種驅鬼鎮邪的大型舞蹈。經歷代傳承、衍化,成為當今藏傳佛教寺院的宗教舞蹈(見圖)。包括正神舞、鬼怪舞、啞劇舞三部分。正神舞一般手持法器,拂袖而舞,無音樂伴奏,氣氛肅穆莊重;鬼怪舞動作多單腿擊腳跳躍,奔放靈巧,風格鮮明;啞劇舞生活氣息較濃,內容多宣揚好善樂施的佛經故事。各地寺院由於教派不同,表演形式、舉辦的日期不盡相同。每年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茍多爾節,佈達拉宮、木鹿等大寺院都舉行跳神大會。跳神開始前,舉行傳統的牲祭儀式。儀式畢,場上鼓、鈸、嗩吶、長號齊鳴,表演者扮成群“神”魚貫繞場而出,而後分組分段表演護法神舞、骷髏舞、鹿神舞、牛神舞、壽星舞和手執兵器的金剛力士舞等。各段之間穿插表演啞劇、摔跤、角鬥等嬉戲節目。最後是甲兵驅鬼鎮邪,眾神兵攜大槍出場送“鬼”,將其押至寺外廣場焚燒,逐一年之邪,祈來年之福。隨著喇嘛教的流傳,羌姆也傳入不同民族和地區,並不斷吸收當地的民間舞蹈精華,成為具有民族和地區的色彩的舞蹈。有不同名稱:蒙古族稱作“查瑪”(“羌姆”的音譯)、裕固族稱作“護法”、北京居民稱作“跳佈紮”(打鬼)。

藏族舞蹈羌姆

  以藏族傳統民間舞蹈為素材創作的作品有舞蹈《藏民騎兵隊》、《草原上的熱巴》、《洗衣歌》、《牛背搖籃》,舞劇《卓瓦桑姆》、《熱巴情》、《智美更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