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骨、關節、肌肉、韌帶等部位的疾病,臨床常見。可表現為局部疾病也可表現為全身性疾病。局部者如外傷、骨折、脫位、畸形等。全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發生於手、腕、膝與髖等部位。骨關節結核常發生於脊柱、髖關節等部位。許多運動系統局部病變在矯形外科診治。運動系統全身性疾病有的在內科診治,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的仍在矯形外科診治,如骨關節結核。

  分類 可按病因或發病部位分類。一般教科科書中有時將運動系統疾病分為創傷與骨疾病兩大類。創傷又分為骨折、脫位及軟組織損傷等。骨病則按病因或解剖部分分類。

  按病因分類 可分為:①先天性畸形。由基因異常和(或)發育中的環境因素所致。②創傷。由急性暴力引起(如骨折、脫位與軟組織損傷)或慢性勞損引起(如慢性腰肌勞損)。③感染。如化膿性骨髓炎、關節炎、骨關節結核等。④非特異性炎癥。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⑤代謝性疾患。如骨軟骨病、痛風等。⑥內分泌疾病。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引起的囊性骨炎、絕經期骨質疏松癥等。⑦退行性變。如骨性關節炎。⑧腫瘤。以骨、軟骨、滑膜腫瘤較多見,而肌肉韌帶腫瘤較少見。⑨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運動系統疾病。脊髓灰質炎、大腦癱後遺的肢體畸形及功能障礙。

  按病變部位分類 分為骨骼疾病、關節疾病、肌肉(包括肌腱及其他軟組織)疾病等。

  臨床表現 患運動系統疾病,除有全身癥狀外,局部癥狀往往十分明顯,主要為疼痛、活動障礙及畸形,三者互有影響,常常合並出現。

  疼痛 有局部痛、遊走痛及牽涉痛(放射痛)等不同表現。

  ①局部痛。可分為急性與慢性痛。急性炎癥,損傷可引起局部劇痛,如腰部扭傷時可出現腰部難以忍受的疼痛。慢性痛如慢性腰肌勞損。

  ②遊走性疼痛。疼痛部分不固定。如疼痛先在一處關節,可轉移到另一關節,即所謂遊走性疼痛。先在關節痛,也可見遊走性肌肉痛。遊走性疼痛多見於風濕病。

  ③牽涉痛。局部病變壓迫或刺激該部鄰近神經,引起沿神經分佈區的遠處疼痛。例如頸椎有病,可引起頸臂痛及手指麻痛。腰椎病變可引起下肢放射痛;這經常稱為坐骨神經痛

  活動障礙 即關節活動減少或喪失。引起活動障礙的原因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①直接原因。關節本身有炎癥、損傷,關節軟骨面脫落形成遊離體等可影響關節的伸屈活動。②間接原因。關節附近的肌肉因疼痛而痙攣(即肌肉較長時間的收縮)影響關節活動。如屈髖肌肉痙攣可使髖關節呈屈曲狀態。當神經系統有病,支配肌肉收縮的神經喪失功能時,關節也無力伸或屈而呈癱瘓狀態。腦炎後遺癥時,肌肉可呈痙攣狀態,這也可使關節喪失自主活動能力。

  畸形 有先天性畸形和後天性畸形。

  ①先天性畸形。種類較多,常見者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其次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斜頸等。

  ②後天性畸形。原因多種,如感染性炎癥(如化膿性關節炎、骨關節結核)、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骨折或脫位又未經復位或治療不當等可引起畸形)、神經系統疾病(引起肌肉癱瘓或肌肉痙攣,常見者如脊髓灰質炎後遺癥及大腦癱後遺癥)、發育障礙(常見者如肢體不等長)。有的原因不明,如原因不明的脊柱側凸畸形。

  診斷 主要根據詳細病史和全面的骨科檢查。若骨骼有病或創傷,X射線拍片檢查是一個重要手段,一般拍正位和側位片,必要時可采用斜位,特殊情況下采用特殊投照方法。絕大多數病人經X射線檢查就能明確診斷。關節內有軟骨損傷者,還須做關節造影,如膝關節造影。對腰腿痛懷疑腰椎間盤突出癥者,有時須做脊髓造影等檢查。骨腫瘤的鑒別診斷有時還借助於血管造影。計算機X射線體層成像(CT)尤其適於脊柱和骨盆檢查。CT對各種組織具有高分辨能力,所以還能看到肌肉及大血管的橫斷面。放射性核素99Tcm掃描可以發現早期骨轉移瘤。

  膝關節鏡能發現過去診斷有困難的關節內損傷和疾病。

  紅細胞沉降率對骨關節結核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有很大幫助,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及類風濕因子測定對風濕與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有一定幫助。血堿性磷酸酶測定有助於診斷骨惡性腫瘤。

  治療 各類不同的疾病,治療方法亦異。

  ①對創傷:關節脫位應盡早復位。骨折若有移位者應爭取早期復位,若手法復位不成功應考慮手術復位。骨折病人的功能鍛煉也很重要。②對骨病:先天性畸形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療方法有手法矯正、牽引、手術矯正。③對關節功能障礙:可通過理療、按摩、體療等方法,必要時考慮手術。人工關節置換治療各種嚴重關節障礙,尤其是人工髖關節置換,可取得比較好的效果(見關節置換)。④對炎癥:對化膿性感染應全身應用有效廣譜抗生素及全身支持治療(輸液輸血與增加營養等)。局部炎癥嚴重者應考慮膿腫引流。對骨關節結核應全身應用抗結核治療和增加機體抵抗力;發現局部病灶處有大量膿液及死骨時,在抗癆藥物保護下行病灶清除。⑤對腫瘤:原則上,良性腫瘤考慮局部切除。惡性腫瘤則根據惡性程度考慮廣泛切除和截肢等手術。腫瘤化學藥物與放射治療的應用,可提高5年治愈率與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