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樂律學著作。10卷。元萬頃等奉武則天敕撰,約成書於久視元年(700)。原書在國內早佚。日本靈龜二年(716)遣唐留學生吉備真備於天平七年(735)歸國時,曾將全書攜回日本,在日亦亡佚甚多,僅存第五至第七卷。清末,由駐日使節搜尋歸國並予翻刻,國內今以《佚存叢書》本與《叢書集成》影印本較常見。

  今存第五卷主要論述樂律與樂論,有辨音聲審聲源、七聲相生法、論二變義、論相相生類例、論三分損益通諸弦管、論歷八相生意、七聲次第義、論每均自立尊卑義、敘自古書傳論聲義、樂譜等10目。其中有關變聲的內容頗有價值,在“論二變義”中強調七聲“出於自然”,“未有不用變聲能成音調者也”,批評“不知音者,莫識其源”,並把“變徵、變宮起自周武”之論斥為“佚文守見之談,非知音達樂之說”。從這些論述,可見唐代音樂思想之通脫。第六卷主要論述十二律,有記律呂、乾坤唱和義、謹權量、審飛候共4目。第七卷主要論述旋宮之法,有律呂旋宮法、識聲律法、論一律有七聲義共3目,是結合實踐需要、闡明古代旋宮真義的現存最早文獻。

《樂書要錄》(清道光刻本)

  其他各卷的佚文,仍有片段(或為轉述)散見於日本多種古樂文獻之中,目前尚未見輯佚成集的工作。日本羽塚啟明論及《樂書要錄》佚文,提及的有:《三五要錄》中的“琵琶旋宮法”;《阿月問答》中有關第十卷的材料;《音律通致章》述及第五至第十卷的提要。此外,《聲明用心集》、《類筆治要》、《體源抄》諸書之中也有若幹具有一定聯系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