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齡婦女的週期性陰道出血。週期接近一個月,故稱月經。婦女一般於10多歲時首次來月經(月經初潮)。初潮的來臨表示性功能的初步成熟,初潮後數月以至年餘,在月經中期開始排卵,從此婦女進入育齡期。至四五十歲,婦女先是停止排卵,月經變得不規則,最後月經停止(絕經)。全世界婦女的月經情況因種族、地區、飲食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漢族婦女月經初潮平均在15歲(12~19歲),絕經在49歲(39~566歲)。月經周期(自月經的第一天至下次月經的第一天)平均為28天(20~36天),經期出血3~7天;健康婦女每次經血量50~60毫升。規則的月經常表示生殖功能基本正常。但正常月經周期中的一系列生理變化也可能給婦女帶來不適,若不註意經期衛生還可能招致疾病。

  每次月經的來潮標志著一個女性性周期的結束也標志著新一個性周期的開始。

  婦女在月經周期中全身都有變化,變化最大的有三個部分:子宮內膜、卵巢和下丘腦–垂體。它們相互調節、相互制約。子宮內膜是經血的主要來源,在整個周期中發生明顯而規律的變化。卵巢是卵細胞發育的場所,生育期婦女多數每月排卵一個,可以從左卵巢也可以從右卵巢排出。卵巢還是個內分泌器官,包繞卵細胞的一些細胞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這些女性激素的周期性變化,控制著子宮內膜的變化。這一內分泌調節系統的正常運轉保證瞭女性性周期的正常進行(見圖)。此外,精神因素也影響月經周期,精神創傷可致月經失調,盼子心切可致閉經假孕。

月經周期示意圖

  子宮內膜的變化 子宮內膜隨卵巢周期性變化,其周期變化雌激素使內膜產生增生期變化,孕激素可使子宮內膜發生分泌期變化。故通過不同時間取子宮內膜作病理檢查,觀察雌孕激素水平的變化,可間接判斷卵巢功能。

  激素的變化 調節月經周期的內分泌器官分屬3個層次:下丘腦、垂體和卵巢。它們之間有著特殊的血管系統聯系,是一個總的復合體。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上層次腺體分泌的激素刺激下層次腺體,使之分泌出對應的激素,而下層次腺體的分泌產物又反作用於上層次的腺體而影響其分泌,如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反過來可影響下丘腦和垂體,垂體促性腺激素也反過來可影響下丘腦,而下丘腦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還調節著自身的分泌。這整個系統稱為下丘腦–垂體–卵巢軸

  隨著卵巢的周期性變化子宮內膜也發生周期性形態變化。在卵泡發育時,分泌雌激素刺激子宮內膜發生增生期變化。在排卵前,雌激素分泌量突增。大量雌激素刺激下丘腦及垂體前葉分泌並大量釋放促性腺激素。導致誘發排卵,部分顆粒細胞隨卵排出。剩下的顆粒細胞轉化為黃體,並分泌孕激素。孕激素可以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促使子宮內膜進入分泌期,孕激素的增多與雌激素共同又反過來對下丘腦產生抑制作用,使其分泌減少,繼之黃體萎縮雌孕激素分泌減少,由於子宮內膜缺少瞭雌孕激素的支持,內膜開始壞死、脫落、出血,導致月經來潮。下丘腦–垂體的分泌再度活躍,遂又開始瞭一個新的月經周期。

  生殖道、乳房和全身的變化 女性激素主要作用於生殖系統,亦影響於全身。隨著血中雌激素濃度的升高,宮頸腺增大,所分泌的黏液增多而稀薄,這有利於精子穿過宮頸黏液。陰道上皮也隨雌激素濃度的升高而增生加厚,而且由於表層細胞中大量糖原,糖原由陰道乳酸桿菌分解產生乳酸使陰道內呈弱酸性。在這種條件下,陰道內繁殖的主要是一些嗜酸性的乳酸桿菌。增厚的上皮、酸性的環境和嗜酸性乳酸桿菌的作用,增強瞭陰道防禦致病微生物的能力。此現象也稱為陰道的自凈作用,是一種天然保護機制。隨著雌激素濃度的降低,陰道酸度逐漸下降,至排卵期便轉為弱堿性,這卻有利於精子存活。排卵後孕激素會使子宮頸黏液變黏稠,陰道上皮的角化細胞出現卷邊。此外,雌激素能促進乳腺管道系統的生長。孕激素能加速腺小泡上皮的生長。不過經前的乳房脹痛主要是由於局部充血、水腫和腺腔內分泌加多引起的。這種水腫是全身水瀦留的一部分。最後,孕激素還直接作用於下丘腦體溫中樞,使基礎體溫升高0.3~0.5℃;這種現象常在排卵後一兩天內發生,持續14天左右,至下次來潮前體溫又下降。

  臨床表現和經期衛生 月經是一種生理現象,但常伴隨一些自我感覺,如疲倦以及因局部充血、水腫造成的下腹、腰部和乳房的脹痛。月經前全身的水瀦留常使體重增加0.5~1千克,甚至出現可凹性水腫。有些婦女還有頭痛、失眠、急躁或抑鬱等神經精神癥狀。但一般不致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行經期間生活應有規律,避免勞累和劇烈運動。減少外界刺激和鈉鹽的攝入。癥狀嚴重時可酌情服用鎮靜藥、利尿藥等。行經期間全身抵抗力下降,因毛細血管變脆易發生黏膜出血,經期子宮頸張開,經血又是細菌的良好培養基,外界污染物較易經陰道、宮頸進入宮腔、輸卵管,甚至進入盆腔,造成生殖道以至腹腔的感染,因此必須註意經期衛生。月經墊要清潔、柔軟。避免使外陰皮膚受摩擦。每天用溫水洗凈外陰,可以淋浴,但不可坐浴,禁忌性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