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石窟。位於甘肅省瓜州縣城南約70千米處。始鑿於北魏,唐、五代、宋、西夏、元均有建造。洞窟開鑿在榆林河東西兩岸峭壁上,現存洞窟41個,其地俗稱萬佛峽。因與莫高窟相鄰,有時也列入泛稱的敦煌石窟範圍。雖與莫高窟同屬敦煌佛教藝術系統,但其西夏、元代窟中內容別致的壁畫可補莫高窟之不足。1961年國務院公佈榆林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洞窟形制有中心柱窟、方形或長方形覆鬥鬥頂窟和橢圓形穹窿頂大佛窟。現存壁畫的題材和藝術風格大多與莫高窟同時期洞窟相同,但也有別具特色的作品。年代為中唐的第25窟,主室內繪彌勒變和西方凈土變,構圖完整,場面宏偉。高大的騎獅文殊、乘象普賢和南北天王像,形象生動傳神,線描純熟流暢,色彩艷麗如新。此窟壁畫當為唐代繪畫高手傑作。五代、宋的壁畫,內容和風格一般承襲前代遺風,但出現趨於程式化的衰退跡象。西夏時開鑿的第29窟,男女供養人行列均著西夏衣冠服飾,榜題用西夏文。元代壁畫受密教影響,出現多鋪密宗曼荼羅。此外有金碧輝煌的水月觀音像和唐僧取經圖,題材均別具情趣。

第3窟西壁南側西夏普賢變

  1996年,國務院將安西縣(今瓜州縣)東千佛洞石窟作為已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並項目,歸入榆林窟,同時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