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泥成因、乾餾後可獲得葉巖油的緻密薄層狀可燃有機巖。為棕、褐、深灰以至灰黑色,高灰分的腐泥煤,又稱油母葉巖。與腐泥煤的區別是礦物質含量高,灰分≥50%。與一般瀝青質葉巖的區別在於有機組分中以非原質瀝青為主,不含或隻含微量(小於1%~2%)的原質瀝青,自然狀態下不溶於有機溶劑,加熱分解後才能溶解,故又稱熱解瀝青質葉巖焦瀝青質葉巖。少數油葉巖呈灰綠色或雜色,暗淡無光澤,用指甲刻劃時時出現有光澤的油跡,富韌性,用刀可以切割,薄片具彈性,有機質含量高的可直接點燃,燃燒時火焰高並發出瀝青質的臭味。

  油頁巖由有機質和礦物質共同組成,在顯微鏡透射光下,有機質呈均一狀或團塊狀,為淺黃、綠黃、灰黃色的透明或半透明腐泥基質,還有少量未經充分分解而保留的低等生物遺體,有時還混有來源於腐殖質的某些顯微組分。無機質主要是石英、長石、黏土、碳酸鹽類及黃鐵礦等礦物。

  油頁巖的含油率和發熱量是評價的主要指標。含油率是指油頁巖幹餾後獲得的頁巖油含量百分比,一般為4%~20%,工業上要求最低含油率(鋁甑法)應≥4%~5%。中國已發現的油頁巖礦床的含油率從百分之幾到百分之十幾,個別的達到或超過瞭20%,發熱量一般在8.4兆焦/千克左右,是煤發熱量的1/4~1/2。油頁巖主要用於煉油和作化工原料,也可用作燃料。

  油頁巖是低等生物殘體在較深並且閉塞的水體中,在厭氧細菌的參與下,有機質經過腐爛分解,與粉沙、淤泥等無機質摻和在一起,形成富含無機質的腐泥物質,經埋藏壓實成巖後,在溫度和壓力升高的條件下又經煤化作用,形成致密層狀可燃的油頁巖層。

  根據沉積期的古地理環境,油頁巖礦床可分為近海型和內陸湖泊型。①近海型油頁巖。在潟湖海灣、濱海三角洲外緣甚至淺海環境中形成的油頁巖,這類礦床分佈面積廣,礦層層數多,但單個礦層厚度不大,油頁巖的含油率較高,有的高達24%,是世界上油頁巖礦床的主要類型,如廣東茂名新近紀的油頁巖。②內陸湖泊型油頁巖。在內陸湖泊環境中形成、常與煤層共生或呈互層狀出現的油頁巖礦床,礦層的厚度可達百餘米,分佈面積一般不大,橫向厚度變化大,含油率一般較低,如撫順古近紀的油頁巖礦床,油頁巖礦層位於巨厚的主煤層之上,厚達48~190米,資源量達36億噸,油頁巖呈褐色至暗褐色,致密堅硬,中厚層狀至薄層狀,含昆蟲、魚和植物化石,上部為富礦層,下部為貧礦層。

  中國已有16個省、區發現油頁巖礦床,地質時代從石炭紀到新近紀都有,其中以侏羅紀、白堊紀和古近紀、新近紀最多,資源量約4 300億噸;儲量約100億噸。中生代的油頁巖礦床主要集中於中國西部,而古近紀、新近紀的油頁巖則主要分佈於東南沿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