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範圍內直接與油層連通的地下水。又稱油層水。廣義的油田水泛指油氣田區域內的地下水,包括油層水和非油層水。油田水也與油(氣)共存於儲集層的孔隙中,具有統一的壓力系統,是石油開採的主要動力之一。在地層中,按重力分異通常是氣在上,油居中,水在下。按油氣水的相對位置將油田水分為底水和邊水。底水為在較厚的儲層內,油(氣)與水整體接觸時位於油氣藏下麵的含油氣外邊界以內的油田水,是厚層塊狀油氣藏的固有特徵。邊水為含油氣外邊界以外的油田水,若隻出現在儲集層的邊部也稱邊水。在有多個油層存在的含油氣層段中存在含水層,則稱層間水(見圖)。

油田水與油氣藏在分佈上的相互關系圖(背斜型油氣藏)

  油田水可以看作是沉積水、滲入水、轉化水和深成水以不同比例的混合水,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作用,並與油氣相伴生的油層水。其中,沉積水是沉積物沉積過程中保存於顆粒間的孔隙水,其化學組成與沉積物的沉積環境(古海、古湖)有密切關系;滲入水是大氣降水、地表水滲入地下空隙、滲透性巖層中的水;轉化水是沉積物成巖作用和烴類生成過程中,黏土礦物轉化脫出的層間水,有機質向烴類轉化分解出的水;深成水包括巖漿遊離出來的初生水和變質作用生成的變質水。

  油田水的溶質的化學組成包括無機組成、有機組成、溶解氣和微量元素等。通常以水中陽離子Na+K+Ca2+Mg2+和陰離子ClSO42-HCO3等的含量代表無機組成,並作為油田水分類的基礎;微量元素有幾十種,常見的有碘、溴、硼、鍶、鋇等;油田水的烴類、酚和有機酸代表有機組成,其中,烴類以氣態和液態烴為主,部分含硫化氫,酚在油田水中含量相對較高,有機酸包括環烷酸、脂肪酸和氨基酸等。環烷酸是石油中環烷烴的衍生物,常被作為找油的重要水化學標志。

  自1911年美國C.帕爾默提出第一個油田水分類開始,出現瞭多種油田水分類方案,其中,以蘇聯水文地質學傢V.A.蘇林的分類(1946)較為簡明(見表)。該方案以ClSO42-HCO3Na+Ca2+Mg2+含量及其組合關系作為分類基礎,將天然水分為4種成因類型,表明海水和淡水有兩個主要區別:①淡水Na+/Cl的比值大於1,海水比值小於1。②淡水重碳酸鈉占優勢,含硫酸鈉,而海水不含硫酸鈉。油田水的化學類型以氯化鈣型為主,其次是重碳酸鈉型,硫酸鈉型和氯化鎂型較為罕見。

  油田水類型、氣態重烴和環烷酸的存在是尋找油氣藏的水化學標志,反映油氣藏的形成和保存條件。從油田水中提取的微量元素碘、鍶等是國防、醫藥、化工的重要原料。

蘇林的天然水成因分類表
水的類型 成因系數(以毫克當量%表示濃度比) Na+/Cl (Na+Cl)/SO42− (ClNa+)/Mg2+
淡水 硫酸鈉型 >1 <1 <0
重碳酸鈉型 >1 >1 <0 海水
氯化鎂型 <1 <0 <1 深層水
氯化鈣型 <1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