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一遮擋條件控制的獨立圈閉中,形成具有統一壓力系統和統一的油水(或氣水)介面的油氣聚集,是油氣在地殼中最基本的聚集單位。若油氣聚集的數量足夠大,具有開採價值,則稱為工業性油氣藏,否則稱為非工業性油氣藏

  油氣藏與圈閉分類具有一一對應的關係。根據圈閉的成因,對應地把油氣藏分為構造油氣藏、地層油氣藏、巖性油氣藏、水動力油氣藏和複合油氣藏五類。構造油氣藏(見圖),形成於因地殼運動使儲集層變形變位而產生的圈閉之中,包括背斜油氣藏斷層油氣藏、裂縫性背斜油氣藏和刺穿油氣藏四個亞類。地層油氣藏,是與地層不整合或由於巖性變化而形成圈閉條件的油氣藏,包括地層不整合油氣藏、地層超覆油氣藏和生物礁塊油氣藏三個亞類。巖性油氣藏,包括巖性尖滅油氣藏和透鏡油氣藏兩個亞類。水動力油氣藏,是借水動力因素使油氣得以聚集,包括構造型水動力油氣藏和單斜型水動力油氣藏兩個亞類。復合油氣藏,是上述兩類或三類圈閉間的過渡類型,包括構造地層復合油氣藏、構造水動力復合油氣藏和構造地層水動力復合油氣藏等亞類。也有學者把油氣藏按圈閉成因分為構造油氣藏、地層油氣藏和巖性油氣藏三類,甚至也有簡單地分為構造油氣藏和地層油氣藏兩類。

油氣藏示意圖

a 背斜圈閉中的三個油氣藏 b 斷層圈閉中的一個油氣藏和背斜–斷層復合圈閉中的一個油氣藏

  油氣藏除按圈閉成因分類外,還有曾在中國流傳甚廣的蘇聯I.O.佈羅德分類(1951)。他根據儲集層的形態把油氣藏分為層狀、塊狀和不規則狀三類。層狀油氣藏包括背斜穹隆油氣藏和遮擋油氣藏(構造遮擋、地層遮擋和巖性遮擋)兩個亞類。塊狀油氣藏包括構造突起油氣藏、侵蝕突起油氣藏和生物成因突起油氣藏3個亞類。不規則油氣藏包括在正常沉積巖中的透鏡體油氣藏,在古地形低凹處的砂巖體油氣藏,在孔隙度和滲透率增高地帶中的油氣藏,以及在古地形的微小突起中的油氣藏。此外,還有非常規油氣藏,與常規油氣藏的最大區別在於其圈閉(包括封閉和儲集部位)主要是由成巖作用形成,而不是由構造、地層或巖性等因素直接構成,其成藏過程也主要受成巖作用控制。因此,這類非常規油氣藏在地下具有隱蔽性,又稱隱蔽油氣藏。隱蔽油氣藏是應用目前勘探技術手段尚不易認識的、不明顯和不易發現的非背斜的油氣藏,多形成於巖石沉積的同時,主要是由於巖層孔隙度變化而形成的油氣藏。隱蔽油氣藏可分為:①隱蔽巖性油氣藏(砂巖透鏡體、砂巖上傾尖滅、濁積砂巖、成巖)。②隱蔽地層油氣藏(地層超覆、古潛山、不整合面上)。③隱蔽水動力或稠油油氣藏。④隱蔽泥巖裂隙油氣藏。⑤隱蔽混合油氣藏(構造–巖性、斷層–巖性、構造–地層)。在含油氣盆地勘探開發的早期階段,以找構造油氣藏為主,進入中後期階段則以勘探開發隱蔽油氣藏為重點。

  

推薦書目

 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編輯部. 中國隱蔽油氣藏勘探論文集. 哈爾濱: 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