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洲和南美洲西部在古代都有過較高的文化。西元前1000年左右,奧爾梅克人在墨西哥灣附近建造瞭一批宗教建築,多為金字塔形,頂部有平臺,上建神殿。通向神殿的階梯位於金字塔一面的正中。神殿模仿木構草頂的居住建築,規模不大,僅供宗教活動。這種建築成為以後古代美洲宗教建築的藍本。

蒂卡爾Ⅰ號神殿殿(約建於公元500年)

  瑪雅建築 瑪雅人從公元前1 000多年至公元10世紀左右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和危地馬拉、洪都拉斯一帶建瞭上百個城市。其建築佈局因地形而異,造型上具有許多變化。神廟頂上有方臺形頂冠,高度可達殿身兩倍。金字塔座較陡,強調垂直向上的動態。宮殿和神廟外觀壯美,建築裝飾(馬賽克、雕刻及壁畫等)頗具特色,但建築之間很少聯系。由於隻會用疊澀法蓋頂,室內空間受到很大局限,公共及居住建築內部空間大都呈狹長的廊狀。主要城市有蒂卡爾(居民最多時達七八萬人)、烏斯馬爾等。位於蒂卡爾主要廣場邊側的4 個神殿均位於下部的多層階臺上,建築外形高聳挺拔,最高可達70米左右。廟頂為高起的方錐臺,其上滿覆雕飾;墻上部及門扇上也有雕刻,題材多為怪獸的頭臉(見圖)。

  特奧蒂瓦坎建築 公元前500~公元750年建於墨西哥高原,公元2~3世紀為極盛時代,所屬民族不詳。主要城市特奧蒂瓦坎面積20平方千米,人口達20萬。城內有供水渠道、水庫、作坊、露天市場、劇場、蒸汽浴室、官署等。主要建築沿城市軸線佈置並具有統一的模數;各建築群內部對稱,建築形體簡單,立在基臺上;居住建築內部設庭院采光通風。主要建築代表為高5層的太陽神金字塔廟,其基底225米見方,全高(包括原建神殿)75米,建築群中還包括月神金字塔廟、羽蛇廟等。

  托爾特克建築 托爾特克人文化與瑪雅人文化平行發展,建築也很相像。其中心在墨西哥圖拉和奇清–伊紮等地。托爾特克建築開始重視內部空間,出現瞭柱式墻和柱廊。建築也由粗糙龐大轉向細致典雅。卡斯提羅神殿的金字塔座四面設階梯,比例勻稱,氣氛莊重,尺度也較合宜。附近有戰士廟,其外有大片石柱廊,柱為方形,上刻淺浮雕,稱為千柱群

  阿茲特克建築 14世紀,阿茲特克人在今墨西哥城外建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城市在鹽湖中央,居民達20萬(一說30萬)。城市分四區,紀念建築中心在城中央,包括神殿、學校、圖書館、教士住宅等。中央的巨大廣場可容8 600人站成環形,跳舞作樂。貴族住宅已達很高水平,外部多用石膏粉刷,耀眼壯觀。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後,原有建築均被破壞,隻留下文字記載。

  印加帝國建築 在南美秘魯一帶的印加帝國是歷史上最大的印第安人國傢,它從厄瓜多爾的中部延伸到智利的中部,西面從太平洋海岸到安地斯山東面斜坡。印加民族在其領土的各據點上都建造瞭城市和祭祀中心,道路網貫穿整個帝國。建築往往具有很大的規模,造型雄偉,裝飾華麗,顯示瞭很高的工藝水平。所遺塔廟、宮殿、天文臺、石堡及雕刻等殘跡,至今仍被視為世界奇跡。首都庫斯科當年是一個擁有25萬居民的城市,建有大量的宮殿、廟堂,由大石塊砌築的要塞護衛。馬丘比丘為帝國軍事要塞,也是當地的居住與宗教活動中心;其城堡由精心挑選的巨石密縫砌築,隨地形起伏,佈局緊湊;城內建築多為矩形平面,兩坡頂,厚重石墻上設壁龕。蒂亞瓦納科太陽門建於12世紀,用整塊山巖鑿成,寬3.8米,高3米,是帝國建築群中保存最好的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