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的一種教會教育機構。附設於隱修院內。又稱修道院學校。最早的隱修院出現在3世紀。當時羅馬貴族驕奢淫逸,而普通百姓民不聊生。以聖安東尼為代表的教士們不滿世俗,紛紛來到偏僻寂靜之所,潛心修煉。他們固守基督教的傳統禁欲精神,逐漸形成瞭一個個修道士團體,隱修院由此誕生。隱修院學校是應隱修院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中世紀早期,各地隱修院為瞭使修道士有書可讀,先在院內設置“抄經室”,專門門用於抄錄基督教經典和古羅馬名傢的作品,而後又設立瞭圖書館。這就為隱修院從事教育活動提供瞭知識性物質基礎,而培養識字的修道士是隱修院學校產生的直接原因。到8世紀後期,隱修院學校已遍佈西歐各地。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德國的福爾大修道院學校、法國的都爾修道院學校、意大利的蒙特卡西諾修道院學校、瑞士的聖加爾修道院學校等。修道院學校到10世紀時發展成為內學和外學兩部分。內學是基督教修道院附設的內院學校,招收準備充當神職人員,即“自願獻身者”;外學是基督教修道院附設的外院學校,招收不準備充當神職人員的俗傢弟子,即“外來者”。內院的教學水平和程度一般都略高於外院。隱修院學校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服從、貞潔、安貧的品質,學生的入學年齡約為10歲,學習期限為8~10年。教學內容主要是傳授基督教教義和誦讀《聖經》,輔之以簡單的讀寫算的基本知識教學,以及收集經卷、抄寫聖書、宗教節日的計算等活動;後來課程不斷加多加深,吸取古希臘羅馬時代的知識,逐漸把七藝納入課程體系。在課程安排上,一般有讀寫算的基礎知識、文法、邏輯學、修辭學、詩歌和算術、音樂、物理學、道德學、神學等。在教學方法上,通常由教師口授並講解含義,學生記錄和背誦,間有問答法。教學形式主要是個別教學。紀律甚嚴,體罰盛行。

  隱修院學校的建立,主要是為瞭傳播基督教教義和信仰,培養合格的修道士。但在客觀上,它起到瞭保存和傳遞古典學術與文化、促進西歐中世紀教育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