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位之上的一個音系單位,通常包含一個母音,但可能其前面或後面或前後都有一個或多個輔音。本族語者通常憑直覺就能知道一個詞裏有多少個音節。各種文字系統也大多以音節為基礎設計而成。例如英語的communication一詞有五個音節,come一詞隻有一個音節;而漢語的一個單字是一個音節。音節的定義用一兩句話來說清楚是困難的。過去語言學傢對音節有種種定義,例如:“胸搏說”,一個音節有一次胸部搏動;“響峰說”,每個個音節隻有一個響音峰;“音節核心說”,一個音節隻有一個最強的元音或輔音作為核心;“肌肉緊張說”,說話時肌肉緊張和減弱一次成為一個音節,等等。但是這些說法都不全面。因為在實際的連續語音中,根據這些說法來劃分音節的結果就可能不一致。所以單獨從語音生理來說,發音角度與聽覺角度的音節劃分就會有分歧,如果再根據語音描寫或音位分類來分析,就會有更多的不同。

  不過從一般聲學現象來看,可以這樣認為:①一個音節中至少有一個元音(有時是一個輔音)是起著核心作用的;②音節與音節之間在音強上有一個較弱的分界點。但如兩個音節之間是元音相連而沒有一個輔音來分隔時,則分界很不明顯,如普通話的“西安”、“先”都拼xiɑn。